吳
簡體吳字的筆畫:7畫;繁體吳字筆畫:7畫。
(吳,吳)
I
wú
ㄨˊ
1.大聲說話;喧嘩。
《詩·周頌·絲衣》:“不吳不敖,胡考之休。”
毛傳:“吳,譁也。”
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引作“不虞不驁”。
唐元稹《於季友授右羽林將軍制》:“不吳不揚,不掉不挫,皆將軍之命也。”
2.大。
《方言》第十三:“吳,大也。”
3.古國名。也稱為勾吳、攻吳。
姬姓,始祖為周太王之子太伯,至十九世孫壽夢稱王,據有今江蘇、上海大部和安徽、浙江的一部分,建都於吳(今江蘇蘇州市)。傳至夫差,於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。
4.古國名。
三國時三國之一。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,都建業(今江蘇南京市)。公元229年稱帝。占有今之長江中下遊,南至福建、兩廣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。280年為晉所滅。
5.古國名。
五代時十國之一。公元892年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,據揚州。902年受唐封為吳王,有今江蘇、安徽、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。937年為南唐所代。
6.地名。泛指我國東南(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)一帶。參見“吳牛喘月”、“吳歌”。
7.姓。
周太伯封於吳,其後因以為氏。見《通誌·氏族四》。
II
yú
ㄩˊ
通“虞”。
地名用字。參見“吳阪”、“吳泉”。
阅读:130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