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類

簡體類字的筆畫:9畫;繁體類字筆畫:19畫。

(類,類)

lèi

ㄌㄟˋ

〔《廣韻》力遂切,去至,來。〕

1.種類;許多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的綜合。

《易·乾》:“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。”

唐韓愈《感二鳥賦》:“幸年歲之未暮,庶無羨於斯類。”

巴金《家》三:“我們國文教員總是前清的舉人秀才,讀的書總是《古文觀止》一類。”

2.指族類。
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其類維何?”韋昭註:“類,族也。言孝子之行,先於室家族類以相致,乃及於天下也。”

宋孔平仲《續世說·讒險》:“此人得權,則吾族無類矣。”

康有為《大同書》壬部:“當太古生人之始,隻知自私愛其類而自保存之,茍非其類則殺絕之。”

3.法式;法則。
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下之事上也,身不正,言不信,則義不壹,行無類也。”

鄭玄註:“類,謂比式。”

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案往舊造說,謂之五行,甚僻違而無類。”

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:“類者,法也。言邪僻而無法也。”

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:“明告君子,吾將以為類兮。”

王逸註:“類,法也。”

4.事理。

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指不若人,則知惡之;心不若人,則不知惡,此之謂不知類也。”

趙岐註:“類,事也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達鬱》:“得其細,失其大,不知類耳。”

高誘註:“類,事。”

5.形貌;形象。

《孔子家語·致思》:“故君子不可以不學,其容不可以不飭,不飭無類,無類失親。”

王肅註:“類,宜為貌。”

《楚辭·九章·桔頌》:“精色內白,類可任兮。”

王逸註:“類,猶貌也。”

《淮南子·俶真訓》:“夫受形於一圈,飛輕微細者,猶足以脫其命,又況未有類也。”

高誘註:“類,形象也。”

6.相似;像。
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”

孔穎達疏:“今作八卦,以類象萬物之情,皆可見也。”
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五:“成都石筍,其狀與筍不類,乃累叠數石成之。”

魯迅《集外集拾遺·懷舊》:“余見火光閃閃,大類秋螢墮草叢中。”

7.比較;品別。

《禮記·學記》:“九年,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”

鄭玄註:“知類,知事義之比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非國語上·荀息》:“《春秋》之類也,以激不能死者耳。”

清惲敬《雞鳴說》:“不然,蠅無夜聲,且蠅之聲非雞鳴可類也,詩人之比物豈若是邪?”

8.類次。

唐韓愈《唐故相權公墓碑》:“凡撰命詞九年,以類集為五十卷,天下稱其能。”

宋蘇舜欽《歙州黟縣令朱君墓誌銘》:“因類刑書,主司為奏禦,求補法寺吏。”

明高攀龍《崇正學辟異說疏》:“自漢儒以下取其同,而刪其異,別以諸儒之書類為性理全書,同頒布天下。”

9.善,美好。

《書·太甲中》:“予小子不明於德,自底不類。”

孔傳:“類,善也。”

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克明克類,克長克君。”

鄭玄箋:“類,善也。勤施無私曰類。”

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豈其甘心末規哉,悼巧言之傷類也。”

李賢註:“類,善也。”

10.遵循。

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心類德音,以德有國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國語下》:“類之言率也。率,循也。言其心常循乎德音也。”

11.眾多。

《淮南子·要略》:“乃始攬物引類,覽取撟掇,浸想宵類。”

高誘註:“類,眾也。”

12.率,皆;大抵。

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巖穴之士,趣舍有時若此,類名堙滅而不稱,悲夫!”唐韓愈《京尹不臺參答友人書》:“小人言不可信,類如此,亦在大賢斟酌而斷之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司文郎》:“方訶責間,見有金爵,類多鐫款。”

13.古代傳說中的獸名,似貍。

《山海經·南山經》:“亶爰之山……有獸焉,其狀如貍而有髦,其名曰類,自為牝牡,食者不妒。”

《列子·天瑞》:“亶爰之類,自孕而生,曰類。”

魯迅《故事新編·出關》:“類是一身上兼具雌雄的,所以自然有孕。”

14.古代祭名。以特別事故祭告天神。

《書·舜典》:“肆類於上帝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祭於上帝,祭昊天及五帝也。”
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天子將出,類乎上帝,宜乎社,造乎禰。”

鄭玄註:“類、宜、造,皆祭名,其禮亡。”

孔穎達疏:“類乎上帝,謂祭告天也。”

《北史·魏紀三·孝文帝》:“丙戌,車駕類於上帝,遂臨尉元喪。”

15.占蔔時,龜行於水中,頭向左顧者稱“類”。

《爾雅·釋魚》:“龜……左倪不類,右倪不若。”

邢昺疏:“倪,庳也。不,發聲也。謂行時頭左邊庳下者名類。

《周禮》‘西龜曰雷屬’是也。”

郝懿行義疏:“左倪者,西龜也。倪與睨同。

賈疏以為‘頭向左相睥睨’是也。

《會稽錄》雲:‘孔愉買龜,放之中流,龜左顧。’即此矣。”

16.通“纇”。偏;不平。

《逸周書·史記》:“昔穀平之君,愎類無親。”

孔晁註:“類,戾也。”

《左傳·昭公十六年》:“出令之不信,刑之頗類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服虔讀類為纇。解雲:‘頗,偏也。纇,不平也。’”

17.通“纇”。疵節。

《管子·地員》:“大者不類,小者則治。”

戴望校正:“劉(劉績)雲:類當作纇,疵節也。”

阅读:1470

●類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