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言
I
1.謂為世人所尊重者的言語。
《莊子·寓言》:“寓言十九,重言十七。”
成玄英疏:“重言,長老鄉閭尊重者也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重言,謂為人所重者之言也。”
王先謙集解:“其(莊子)託為神農、黃帝、堯、舜、孔、顏之類,言足為世重者,又十有其七。”一說反覆言之。
郭慶藩集釋引郭嵩燾曰:“重,當為直容切。
《廣韻》:重,複也。
莊生之文,註焉而不窮,引焉而不竭者是也。”
宋司馬光《酬胡侍講先生瑗字翼之見寄》詩:“常恐負吹噓,終為重言累。”
2.意味深重,語重心長的話。
三國魏嵇康《與呂長悌絕交書》:“足下許吾終不擊都,以子父交為誓,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,慰解都,都遂釋然,不復興意。”
唐李濬《松窗雜錄》:“﹝德宗﹞常於便殿語玄宗朝,尤惜謬用李林甫,因再三嘆息重言曰:‘中原之禍,自林甫始也。’”
II
1.再次申說。
《列子·說符》:“吾知之矣,子勿重言。”
《後漢書·郎顗傳》:“出死忘命,懇懇重言。”
李賢註:“重,再也。”
唐陳子昂《答制問事·安宗子科》:“然臣復重言者,貴以微誠,披露肝膽。”
2.口吃。
《靈樞經·憂恚無言》:“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氣出遲,故重言也。”
3.修辭方式之一種。也叫叠字。如:《詩·周南·桃夭》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”中的“夭夭”、“灼灼”。如:宋李清照《聲聲慢》詞:“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悽悽慘慘戚戚!”連用七組重言,以造成一種淒惋的情與景。
阅读:127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