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
迷字的筆畫:9畫;
mí
ㄇ〡ˊ
〔《廣韻》莫兮切,平齊,明。〕
“瞇”的被通假字。
1.迷惑;辨別不清。
《易·坤》:“先迷後得,主利。”
孔穎達疏:“凡有所為,若在物之先即迷惑,若在物之後即得。”
《詩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天子是毗,俾民不迷。”
鄭玄箋:“使民無迷惑之憂。”
唐韓愈《平淮西碑》:“蔡人有言:始迷不知,今乃大覺,羞前之為。”
沈從文《貴生》:“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。”
2.昏沈;昏迷。
三國魏嵇康《養生論》:“夜分而坐,則低迷思寢;內懷殷憂,則達旦不瞑。”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異七·鬼粥硯》:“舁歸其家,迷不知人,臥病數月始愈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十四回:“小的天天都來的早,隻有今兒,醒了覺得早些,因又睡迷了,來遲了一步。”
3.迷戀;沈迷。
漢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羨上都之赫戲兮,何迷故而不忘。”
《全元散曲·點絳唇·嘲妓》:“引的些俊俏郎君著意迷。”
楊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三章:“從小她並不愛貪熱鬧,可是為什麽一到了北戴河卻立刻這樣熱烈地迷上了海洋,以致把什麽事都忘掉了呢?”
4.媚惑;使迷戀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懷其寶而迷其邦。”
元馮子振《登金山》詩:“雲外樓臺迷鳥雀,水邊鐘鼓振蛟龍。”
5.沈醉於某一事物的人。
宋陶穀《清異錄·蕉迷》:“趙純節性喜芭蕉,凡軒窗館宇鹹種之,時稱為蕉迷。”
沈從文《貴生》:“他會下盤棋,可不像許多人那樣變棋迷。”如:財迷;球迷;影迷。
6.迷失道路;不辨方向。
《左傳·哀公二年》:“六月乙酉,晉趙鞅納衛大子於戚。宵迷,陽虎曰:‘右河而南,必至焉。’”
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謂迷,迷則不能至於所欲至矣。”
宋王安石《秣陵道中口占》之一:“經世才難就,田園路欲迷。”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八》:“山高路僻,幸有炭駝為指迷。”
7.喪失;丟失。
五代齊己《春草》詩:“金谷園應沒,夫差國已迷。”
《敦煌變文集·維摩詰經講經文》:“萬種歌中悅愛情,三春境上迷真性。”
元楊暹《劉行首》第二摺:“官人在衙門裏慶重陽令節,誰想走到人市處,把梅香迷了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十四回:“各房中也不能趁亂失迷東西。”
8.通“彌”。布滿;遮掩。
《周禮·春官·視祲》“七曰彌”漢鄭玄註:“故書彌作迷……彌者,白虹彌天也。”
唐杜甫《送靈州李判官》詩:“血戰乾坤赤,氛迷日月黃。”
元張可久《點絳唇·翻歸去來辭》套曲:“田園內,蕪草荒迷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六一回:“煙迷遠水,霧鎖深山。”
清蒲松齡《康熙四十三年記災前篇》:“草迷疆界,與稼爭雄長。”
9.通“弭”。止息。
《墨子·公孟》:“程子無辭而出。
子墨子曰:‘迷之。’反,復坐。”
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墨子三》:“迷應讀作弭。
《周禮·男巫》:‘春招弭,以除疾病。’玄謂弭讀為敉,字之誤也。然則迷之通弭,猶弭之讀敉矣。”
10.用同“瞇”。眼皮微合貌。
《西遊補》第二回:“天子大悅,便迷著眼兒飲一大觥。”
《花月痕》第九回:“﹝鳴盛﹞迷著兩隻小眼,手裏理著自己幾莖鼠鬚,大有親近秋痕之意。”
11.用同“瞇”。塵埃入眼,不能睜開看東西。
《紅樓夢》第十九回:“寶玉看見襲人兩眼微紅,粉光融滑,因悄問襲人:‘好好的哭什麽?’襲人笑道:‘何嘗哭,才迷了眼揉的。’”
《廣陵潮》第五五回:“林雨生喝道:‘仔細看灰迷了眼睛!’”方紀《歌聲和笛聲》:“火堆因為柴濕,總也弄不燃,吹得灰迷了眼。”
12.用同“謎”。隱語,謎語。
《六書故·人九》:“俗以隱語為迷……別作謎。”
朱光潛《詩論》第二章:“文字遊戲不外三種……第二種是用文字捉迷藏,通常叫做迷或隱。”參見“迷語”。
13.姓。
漢有迷吾,其子迷唐。見《後漢書·西羌傳》。
阅读:582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