劍拔弩張
【成語】:劍拔弩張
【拼音】:jiàn bá nǔ zhāng
【解釋】:比喻形勢緊張,一觸即發。
【出處】:洪深《電影戲劇表演術》第六章:“大部分的時候是含精養銳的,必要時才一用力,正不必面紅耳赤,箭拔弩張的。”
【示例】:馮永祥看他們~,形勢不妙,趕緊站起來,走到他們當中。 ★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四部
【近義詞】:一觸即發、千鈞一發、箭在弦上
【反義詞】:銷兵洗甲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形容雙方沖突
【英文】:at swords'points
【日文】:一觸即発(いっしょくそくはつ)の情勢(じょうせい
【法文】:menaces de guerre
【德文】:das Schwert gezogen,den Bogen gespannt
(劍拔弩張,劍拔弩張)
1.語本《漢書·王莽傳下》:“省中相驚傳,勒兵至郎署,皆拔刃張弩。”喻形勢緊張或聲勢逼人。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文壇三戶》:“你們劍拔弩張,汗流浹背,到底做成了些什麽呢?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四:“他還很自然,不露出劍拔弩張的樣子。”
明宋濂《跋重刻吉日癸巳碑》:“筆力雄峭,有劍拔弩張之勢。”
清楊懋建《京塵雜錄·丁年玉筍誌》:“偶然把筆,學畫蘭蕙,風枝雨葉,縱橫離披,亦殊有劍拔弩張之態。”
清陳廷焯《白雨齋詞話》卷一:“稼軒詞著力太重處,如《破陣子》《水龍吟》等作,不免劍拔弩張……信筆寫去,格調自蒼勁,意味自深厚,不必劍拔弩張,洞穿已過七劄,斯為絕技。”
阅读:173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