否
否字的筆畫:7畫;
I
f·u
ㄈㄡˇ
〔《廣韻》方久切,上有,非。〕
亦作“不”。
1.不,不然。表示否定。
《詩·周南·葛覃》:“害澣害否,歸寧父母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否,吾不為是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:“原夫論之為體,所以辨正然否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七章:“金樹旺不加可否地說。”
2.無。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其本亂而末治者,否矣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十:“言事所必無也。”
3.不可。
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所謂可而有否焉。”
杜預註:“否,不可也。”
4.非,不是。
《墨子·尚同中》:“夫建國設都,乃作後王君公,否用泰也;輕大夫師長,否用佚也;維辯使治天均。”
王煥鑣校釋:“否,非。”
5.語末助詞。表詢問。
唐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籍湜輩雖屢指教,不知果能不叛去否?”宋林逋《僧院夏日和酬朱仲方》詩:“臥屏來看否?天姥雪千尋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八回:“二位姑奶奶可曾有喜信兒否?”毛澤東《沁園春·長沙》詞:“曾記否?到中流擊水,浪遏飛舟。”
II
p·
ㄆ〡ˇ
〔《廣韻》並鄙切,上旨,並。〕
“不”的被通假字。
1.閉塞;阻隔不通。
《易·否》:“否之匪人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否,閉也;塞也。”
《新唐書·卓行傳·權臯》:“﹝權臯﹞得風痺疾,客洪州,南北梗否,踰年詔命不至。”
鄭觀應《盛世危言·吏治上》:“官司益多,否塞益甚。”
2.困厄;不順。
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執事順成為臧,逆為否。”
唐玄宗《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》詩:“歎鳳嗟身否,傷麟怨道窮。”
嚴復《救亡決論》:“中國民生,既已日形狹隘,而此日之人心世道,真成否極之秋。”
3.惡。
《易·鼎》:“鼎顛趾,利出否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否,惡也。”
《莊子·漁父》:“不擇善否,兩容頰適,偷拔其所欲,謂之險。”
《後漢書·仲長統傳》:“善者早登,否者早去。”
宋洪邁《容齋三筆·唐觀察使》:“今之州郡控制按刺者,率五六人,而臺省不預,毀譽善否,,隨其意好,又非唐日一觀察使比也。”
清王夫之《宋論·仁宗》:“至於既簡在位,或賢或否,則以功而明試之。”
4.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坤下乾上。表示天地不交,上下隔閡,閉塞不通之象。參閱《易·否》。
5.通“鄙”。鄙陋;卑微。
《書·堯典》:“嶽曰:‘否德忝帝位。’”按,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引作“鄙德忝帝位”。
《釋名·釋言語》:“否,鄙也,鄙劣不能有所堪成也。”
阅读:263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