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
之字的筆畫:4畫;
zhī
ㄓ
〔《廣韻》止而切,平之,章。〕
1.生出,滋長。
《說文·之部》:“之,出也。象艸過屮,枝莖益大,有所之。”
徐灝註箋:“之之言滋也,艸木滋長也。”
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公祖句茲字子之。”按,茲,同“滋”。參見“之而”。
2.往;至。
《詩·鄘風·載馳》:“百爾所思,不如我所之。”
《漢書·高後紀》:“足下不急之國守藩,乃為上將將兵留此,為諸大臣所疑。”
顏師古註:“之,往也。”
唐韓愈《上考功崔虞部書》:“其行道為學既已大成,而又之死不倦。”
清黃宗羲《兩異人傳》:“之死而不悔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許壽裳》:“頗擬決去府校,而尚無可之之地也。”
3.用;取。
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“故物捨其所長,之其所短,堯亦有所不及矣。”
高誘註:“之,猶用也。”
章炳麟《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》:“則猶捨重而之輕也。”
4.是。
《管子·權修》:“天下者,國之本也;國者,鄉之本也;鄉者,家之本也;家者,人之本也;人者,身之本也;身者,治之本也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:“‘天下者國之本也’等六‘之’均與‘是’同。”
清唐甄《潛書·悅入》:“蓋人之生也,為質不齊,而為疾亦異。或之剛之柔,不以相濟;或好名好利,用心不壹。”
章炳麟《程師》:“若然,誰令平以經術大師屈身為輇材下,縱復受賞,猶之辱也。”
5.代詞。這;這個。
《詩·邶風·日月》:“乃如之人兮,逝不古處。”
鄭玄箋:“之人,是人也。”
唐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故為之說,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”
元張可久《朝天子·讀孝女盧氏傳》曲:“男子狂圖,不養父母,反不如之二女。”
林紓《程太宜人六十壽言》:“之三子者,則皆友之矣。”
6.代詞。他(她,它);他們。
《書·臯陶謨》:“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”
三國蜀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此悉貞良死節之臣,願陛下親之信之。”
唐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驢》:“驢不勝怒,蹄之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霍女》:“女啜泣不食,求去。
朱懼,又委曲承順之。”
葉聖陶《窮愁》:“警吏追之,逸其三。”
7.代詞。其,他的。
《韓非子·揚權》:“探其懷,奪之威。”
陳奇猷集釋引高亨曰:“之,猶其也。”
《武王伐紂平話》卷中:“紂王令推上法場,斬之老母。”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異五·女化男》:“乃以聘禮還之夫家。”
8.代詞。用於自稱或對稱。
《左傳·成公三年》:“若從君之惠而免之,以賜君之外臣首,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,亦死且不朽。”
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臣迺市井鼓刀屠者,而公子親數存之。”
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孝成趙皇後》:“帝曰:‘今故告之,反怒為!殊不可曉也。’”顏師古註:“故以許美人產子告汝,何為反怒?”
9.代詞。指代處所。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請京,使居之。”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草木生之,禽獸居之。”
《商君書·開塞》:“天地設而民生之。”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淵深而魚生之,山深而獸往之,人富而仁義附焉。”
10.助詞。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,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助詞“的”。
《書·盤庚上》:“紹復先王之大業。”
唐韓愈《師說》:“古之學者必有師。”
魯迅《〈中國小說史略〉序言》:“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。”
11.助詞。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。
《書·西伯戡黎》:“殷之即喪!指乃功,不無戮於爾邦?”
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自魏其、武安之厚賓客,天子常切齒。”
唐韓愈《殿中侍禦史李君墓誌銘》:“宰相武公元衡之出劍南,奏奪為觀察推官。”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》:“孔夫子之在中國,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。”
12.助詞。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。
《左傳·定公十三年》:“富而不驕者鮮,吾唯子之見。”
《韓詩外傳》卷十:“使吾君固壽,金玉之賤,人民是寶。”
宋劉斧《青瑣高議後集·韓魏公》:“汝誤也,非故也,何罪之有?”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青鳳》:“見卿如獲異寶,何憎之雲!”
13.助詞。用以調整音節或表示提頓,沒有實在意義。古代也常用於姓名之間。
《詩·小雅·正月》:“亦孔之將。”
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悵恨久之。”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頃之,又領益州牧。”
《百喻經·斫樹取果喻》:“此之樹上將生美果。”
清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久之,聞左公被炮烙,旦夕且死,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。”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晉侯賞從亡者,介之推不言祿。”
《禮記·射儀》:“公罔之裘。”
鄭玄註:“之,發聲也。”
14.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其所親愛而辟焉,之其所賤惡而辟焉。”
朱熹集註:“之,猶於也。”
漢劉向《說苑·權謀》:“防事之未萌,避難於無形。”
《明史·熊廷弼傳》:“遼已轉危為安,臣且之生致死。”
15.介詞。相當於“諸”,之於。
《詩·魏風·伐檀》:“坎坎伐檀兮,寘之河之幹兮。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禹疏九河,瀹濟漯而註諸海;決汝漢,排淮泗而註之江。”
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:“於是伍員知光有他誌,乃求勇士專諸,見之光。”
16.介詞。相當於“以”。
《晏子春秋·雜上二六》:“然吾失此,何之有也?”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晏子二》:“按:之猶以也。”
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:“吳鐸以聲自毀,膏燭以明自鑠,虎豹之文來射,猿狖之捷來措。”
唐韓愈《許國公神道碑銘》:“大臣不可以暑行,其秋之待。”
17.連詞。與;和。
《書·立政》:“惟有司之牧夫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九:“之,猶‘與’也。”
《左傳·文公十一年》:“皇父之二子死焉。”
杜預註:“皇父與穀甥及牛父皆死。”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得之不得曰有命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七啟》:“燿神景於中沚,被輕縠之纖羅。”
18.連詞。相當於“而”。
《老子》:“玄之又玄。”
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。”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待而後生,莫之知德;待之後死,莫之能怨。”
19.連詞。相當於“則”。
《詩·鄘風·鶉之奔奔》:“鶉之奔奔,鵲之彊彊。”
毛傳:“鶉則奔奔,鵲則彊彊然。”
《左傳·僖公九年》:“東略之不知,西則否矣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功名》:“故民無常處,見利之聚,無之去。”
20.姓。
漢代有之馬宇,明代有之輔。
阅读:263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