勒
勒字的筆畫:11畫;
I
lè
ㄌㄜˋ
〔《廣韻》盧則切,入德,來。〕
1.帶嚼子的馬絡頭。
《儀禮·既夕禮》:“皮弁服,纓轡貝勒,縣於衡。”
《東觀漢記·馬皇後傳》:“上望見車騎鞍勒,皆純黑,無金銀采飾。”
唐杜甫《哀江頭》詩:“輦前才人帶弓箭,白馬嚼齧黃金勒。”
明沈鯨《雙珠記·從軍別意》:“玉驄金勒已嘶頻,亂雲山色燕城晚。”
2.拉緊韁繩以止住牲口。
《楚辭·九章·思美人》:“勒騏驥而更駕兮,造父為我操之。”
宋劉克莊《沁園春·寄竹溪》詞:“有談除目者,勒回車馬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姑妄聽之二》:“幸道力原深,故忽迷忽悟,能勒馬懸崖耳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一章:“他勒住大騍騾,帶著一種歡喜的笑容聽完她們的話。”
3.強制,強迫。
《北齊書·酷吏傳·宋遊道》:“敕至,市司猶不許,遊道杖市司,勒使速付。”
清陳康祺《燕下鄉脞錄》卷七:“﹝年羹堯﹞勒娶蒙古貝勒七信之女為妾。”
4.勒索;強取。
元無名氏《百花亭》第二摺:“那廝巨萬貫東西,要娶俺妮子,屢次著人來說,被俺勒了他二萬貫,嫁與那廝去了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五》:“羅與賈比屋而居,羅富賈貧。
羅欲併賈宅,而勒其值以售他人。”
5.約束;抑制。
《後漢書·馬廖傳》:“廖性寬緩,不能教勒子孫。”
唐劉得仁《春暮對雨》詩:“氣蒙楊柳重,寒勒牡丹遲。”
宋楊萬裏《省中新柳》詩:“元日新春已早歸,卻緣春雪勒春遲。”
鄭澤《夏日感興次鈍根韻即以奉寄》:“大楚雄南服,勢勒秦與齊。”
6.統率;部署。
《孔子家語·相魯》:“孔子命申句須、樂頎勒士眾,下伐之。”
《魏書·太祖紀》:“己亥,大舉討慕容寶,帝親勒六軍四十餘萬。”
《宋史·韓世忠傳》:“﹝世忠﹞於是引軍次大儀,勒五陣,設伏二十餘所,約聞鼓即起擊。”
7.編纂。
《南史·孔休源傳》:“聚書盈七千卷,手自校練。凡奏議彈文勒成十五卷。”
宋王安石《進〈字說〉表》:“謹勒成《字說》二十四卷,隨表上進。”
清戴名世《〈天籟集〉序》:“頃余有誌於先朝文獻,欲勒為一書,所至輒訪求遺編。”
嚴復《救亡決論》:“彼萃數十國人才,窮數百年智力,擲億萬貲財,而後得之,勒為成書,公諸人而不私諸己。”
8.雕刻。
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冬之月﹞物勒工名,以考其誠。”
鄭玄註:“勒,刻也。”
宋歐陽修《相州晝錦堂記》:“勒之金石,播之聲詩。”
清富察敦崇《燕京歲時記·大鐘寺》:“華嚴鐘鑄於前明永樂時……內外勒楷字《法華經》一部。”
章炳麟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》:“故戊戌百日之政,足以書於盤盂,勒於鐘鼎。”
9.指刻在金石上的文字。
宋葉適《故吏部侍郎劉公墓誌銘》:“惟墓有勒,惟賢是記。”
10.畫;寫。
《文選·王屮〈頭陀寺碑文〉》:“漢晉兩明,並勒丹青之飾。”
張銑註:“漢明帝、晉明帝,故稱兩明,皆圖畫佛像以崇其法也。”
《京本通俗小說·碾玉觀音》:“怕恩王不信,勒下軍令狀了去。”
元沈景高《沁園春》詞:“新脫魚鱗,平分鵝管,愛勒眉彎。”
11.書法用語,指漢字的筆畫的“橫”。參見“永字八法”。
12.用筆把文字抹去。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異三·趙解元》:“竊視紙上,則大書‘趙作舟’三字,以硃筆勒之。”
13.猶捋。用手握住物體向一端移動。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九:“鳳生即在指頭上勒下戒指來,交與龍香去了。”
孔厥《新兒女英雄續傳》第十三章:“不知為什麽,他挽袖勒臂,像要和人打架似的。”
14.方言。在。
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八回:“就勒此地啥個局裏當總辦。”
《負曝閑談》第十四回:“這位貴相好叫啥格芳名?住勒啥場化?”劉半農《瓦釜集·第一歌》:“你阿看見趙大跌勒井裏仔,錢二去下石?”
15.方言。瞪。
陳登科《活人塘》十六:“沈長友勒起眼來看看:‘串門子也犯法嗎?’”
16.通“肋”。
《文選·何晏〈景福殿賦〉》:“爰有禁楄,勒分翼張。”
李善註:“《釋名》曰:勒與肋古字通。”
17.語氣詞。
巴金《春》二:“我不相信,那才難看勒。”
18.姓。
漢有勒尊。
II
lēi
ㄌㄟ
〔《廣韻》盧則切,入德,來。〕
1.捆住;套住;或捆、套以後再拉緊。
《西遊記》第十四回:“伸手去頭上摸摸,似一條金線兒模樣,緊緊的勒在上面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九:“[戒指]緊緊的勒在指頭上,可見他不忘姐姐的了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十六章:“儘量向後傾斜著身子,自己吃點苦,不讓繩子勒著他。”
2.方言。收緊、逼尖嗓子。
陳登科《活人塘》十五:“張三小子提著破鑼……勒起嗓子狂喊。”
阅读:180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