顆
簡體顆字的筆畫:14畫;繁體顆字筆畫:17畫。
(顆,顆)
kē
ㄎㄜ
〔《廣韻》苦果切,上果,溪。〕
1.泛指粒狀物。
唐白居易《題郡中荔枝》詩:“燕脂掌中顆,甘露舌頭漿。”
宋張先《菩薩蠻》詞:“牡丹含露真珠顆,美人折向簾前過。”
金元好問《未開海棠》詩:“翠葉輕攏豆顆勻,胭脂濃抹蠟痕新。”
張天翼《溫柔製造者》:“這會兒她的嘴唇正釘在她眼睛下面,這兒有三粒雀斑,這下面呢,有兩個淡紅的小顆子。”
2.量詞。計小而圓的物體。
唐杜甫《野人送朱櫻》詩:“數迴細寫愁仍破,萬顆勻圓訝許同。”
宋蘇軾《食荔支》詩之二:“日啖荔支三百顆,不妨長作嶺南人。”
碧野《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》第七章:“一顆子彈正打到高陵坐著的碉垛上,冒起一點煙。”
3.量詞。計塊狀物。
《水滸傳》第三九回:“與我一顆金印,重八百餘斤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假雕印信若幹顆。”
4.量詞。棵。用於植物。
《西遊記》第二五回:“你去把那崖邊柳樹伐四顆來。”
魯迅《故事新編·非攻》:“﹝墨子﹞走了三天,看不見一所大屋,看不見一顆大樹。”
5.量詞。頭。用於獸、牲畜。
清和邦額《夜談隨錄·戴監生》:“次日白諸館吏,同往發塚,有黑狐十餘顆,奔逸而出。”
6.量詞。支。用於槍械。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一部七:“你別忙走,張班長,拿一顆大槍給趙玉林使喚。”
7.通“堁”。土塊。
《漢書·賈山傳》:“使其後世曾不得蓬,顆蔽冢而託葬焉。”
顏師古註:“顆謂土塊,蓬顆,言塊上生蓬者耳……顆音口果反。”
8.用同“款”。參見“顆恰”。
阅读:146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