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形

形字的筆畫:7畫;

xíng

ㄒ〡ㄥˊ

〔《廣韻》戶經切,平青,匣。〕

1.形象;面貌。

《書·說命上》:“乃審厥象,俾以形旁求於天下。”

《荀子·非相》:“故相形不如論心,論心不如擇術。”

唐韓愈《鳳翔隴州節度使李公墓誌銘》:“及幸還,錄功封武安郡王,號元從功臣,圖其形禦閣。”

明陶宗儀《輟耕錄·盜有道》:“責令有司官兵,肖形掩捕。”

清沈覆《浮生六記·閨房記樂》:“其形削肩長項,瘦不露骨。”

2.形體;身體。
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變化見矣。”

《韓非子·楊權》:“夫香美脆味,厚酒肥肉,甘口而病形。”

宋範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。日星隱曜,山嶽潛形。”

清朱鶴齡與《楊令若論大學補傳書》:“無形之物,必假有形之物以實之。”

3.形狀。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定勢》:“圓者規體,其勢也自轉;方者矩形,其勢也自安。”

於梨華《又見棕櫚又見棕櫚》第一章:“戴了一頂鴨舌帽,鬆大得遮去了他長方形臉的三分之一。”

4.參見“形貌”。情況;樣子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?”

《天雨花》第二九回:“同甘共苦多和順,哪有今朝這等形”張天翼《譚九先生的工作》:“王老師,你們學堂裏聽見消息沒有?--仗打得一個什麽形了?”

5.趨勢;形勢。

《孫子·形》:“勝者之戰民也。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,形也。”
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齊秦不合,天下無變,伐齊之形成矣。”

《魏書·崔光傳》:“善惡興滅之形,用兵乘會之勢,亦足以垂之將來,昭明勸戒。”
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兵部·高仁厚》:“士有必死之氣,則敵有必敗之形矣。”

6.指戰爭中陣勢、布局。

《孫子·虛實》:“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。”

陳皞註:“敵人既有動靜,則我得見其形。”

賈林註:“見所理兵形,則可知其死所。”

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:“智見者,人為之謀;形見者,人為之功;眾見者,人為之伏;器見者,人為之備。”

7.前兆,朕兆。

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擢賢於眾愚之中,畫功於無形之世。”

李賢註:“形,兆也。”

宋葉適《故禮部尚書黃公墓誌銘》:“兵甚致災,殍餘生盜,皆不安易動之形也。”

8.形成;產生。

《楚辭·天問》:“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”
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,內度其士卒賢不肖,不待兩軍相當,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。”
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故音者,宮立而五音形矣;味者,甘立而五味亭矣;色者,白立而五色成矣;道者,一立而萬物生矣。”

朱自清《中國歌謠·歌謠的起源與發展》:“若對於這個韻腳,中心並不感到親切有味,則對於此歌本身便形隔膜而減少了流傳的能力。”

9.流露;顯示。

《公羊傳·桓公二年》:“孔父可謂義形於色矣。”

《漢書·韋玄成傳》:“茅土之繼,在我俊兄,惟我俊兄,是讓是形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形,見也。言其謙讓誌節顯見也。”

唐玄宗《〈考經〉序》:“雖無德教加於百姓,庶幾廣愛形於四海。”

《警世通言·蔣淑真刎頸鴛鴦會》:“女聞其死,哀痛彌極,但不敢形諸顏頰。”

曹靖華《談散文》:“凡心有所感,就可形之於文。”

10.形容,修飾。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誇飾》:“又子雲《羽獵》,鞭宓妃以饟屈原;張衡《羽獵》,困玄冥於朔野。孌彼洛神,既非罔兩;惟此水師,亦非魑魅:而虛用濫形,不其疏乎!”

11.比較;對照。

《老子》:“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。”

南朝陳姚最《〈續畫品〉序》:“故前後相形,優劣舛錯。”

宋蘇軾《上神宗皇帝書》:“利害相形,不得不察。”
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禮部一·吳仙居奪謚》:“但以楊形吳,見其褒貶恰當,可謂良工心苦矣。”

12.通“刑”。刑罰。

《荀子·成相》:“眾人貳之,讒夫棄之,形是詰。”

楊倞註:“或曰:形,當作‘刑’。”

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:“形與刑古字通。”

唐柳宗元《貞符》:“人以有年,簡於厥形,不殘而懲,是謂嚴威。”

13.通“鉶”。瓦製食器,用以盛羹。
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飯土塯,啜土形。”
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作“啜土鉶”。

阅读:1620

●形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