蹻
蹻字的筆畫:19畫;
I
qiāo
ㄑ〡ㄠ
同“蹺”。
II
ji·o
ㄐ〡ㄠˇ
〔《廣韻》居夭切,上小,見。〕
1.高傲不屈。
清金農《冬雪》詩:“正如客心苦,墮落無復蹻。”參見“蹻蹻”。
2.壯健;勇武。
III
jué
ㄐㄩㄝˊ
〔《廣韻》居勺切,入藥,見。〕
1.屐、鞋。古代多指草鞋。
《莊子·天下》:“使後世之墨者,多以裘褐為衣,以跂蹻為服。”
成玄英疏:“木曰跂,草曰蹻也。”
《漢書·蔔式傳》:“初式不願為郎,上曰:‘吾有羊在上林中,欲令子牧之。’式既為郎,布衣屮蹻而牧羊。”
顏師古註:“蹻,即今之鞋也。南方謂之蹻。”
南朝宋顏延之《皇太子釋奠會作詩》:“踵門陳書,躡蹻獻器。”
2.不穩定貌。
《呂氏春秋·情欲》:“意氣易動,蹻然不固。”
高誘註:“謂其流行速疾不堅固之貌,故其誌氣易動也。”
阅读:125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