滯
簡體滯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滯字筆畫:14畫。
(滯,滯)
I
zhì
ㄓˋ
〔《廣韻》直例切,去祭,澄。〕
亦作“蹛”。
1.積聚;凝結;積壓。
《周禮·地官·廛人》:“凡珍異之有滯者,斂而入於膳府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謂滯貨不售者,官為居之。”
晉曹攄《思友人》詩:“情隨玄陰滯,心與迴飆俱。”
宋王安石《乞制置三司條例》:“市之不售,貨之滯於民用,則吏為斂之,以待不時而買者。”
2.指積壓的事物。
《醒世恒言·兩縣令競義婚孤女》:“那官人為官清正,單喫德化縣中一口水。又且聽訟明決,雪冤理滯,果然政簡刑清,民安盜息。”
3.靜止;停止。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是故能天運地滯,輪轉而無廢。”
晉張華《鷦鷯賦》:“棲無所滯,遊無所盤。”
宋姜夔《續書譜》:“轉折者,方圓之法:真多用折,草多用轉。折欲少駐,駐則有力;轉欲不滯,滯則不遒。”
4.逗留;耽擱。
三國魏曹丕《雜詩》之二:“吳會非我鄉,安能久留滯。”
《藝文類聚》卷二八引晉石崇《思歸嘆》:“廓羈旅兮滯野都,願禦北風兮忽歸徂。”
前蜀韋莊《送李秀才歸荊溪》詩:“楚王宮去陽臺近,莫倚風流滯少年。”
景耀月《己酉正月三去祖國舍弟太素踰河送別愀然賦此》詩之七:“欲滯臨風棹,奄忽逝若飆。”
5.久,長期。
漢枚乘《七發》:“當是之時,雖有淹病滯疾,猶將伸傴起躄,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,況直眇小煩懣,酲醲病酒之徒哉!”唐薛逢《長安夜雨》詩:“滯雨通宵又徹明,百憂如草雨中生。”參見“滯積”。
6.局限;拘泥;固執。
《楚辭·漁父》:“聖人不凝滯於物,而能與世推移。”
漢陳琳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說誘甘言,懷寶小惠,泥滯茍且,沒而不覺。”
明呂坤《別爾贍書》:“故良知不滯於見聞,而亦不離於見聞。”
7.遲緩;遲鈍。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三宿而後出晝,是何濡滯也。”
晉陸機《為顧彥先贈婦》詩:“隆思辭心曲,沈歡滯不起。”
《金史·宗尹傳》:“卿年少壯,而心力多滯。”
葉聖陶《夜》:“從她那動作的滯鈍以及步履的沈重,又見得她確實有點衰老了。”
8.滯澀,阻礙,不流暢。
《文選·宋玉〈高唐賦〉》:“九竅通鬱,精神察滯。”
李善註引高誘曰:“鬱滯,不通也。”
《三國誌·蜀誌·李嚴傳》:“亮亦與達書曰:‘部分如流,趨捨罔滯,正方性也。’”
《藝文類聚》卷七八引南朝梁陶弘景《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》:“眾法共通,無礙無滯。”
宋王君玉《國老談苑》:“太宗一日寫書,筆滯,思欲滌硯中宿墨。”
清周亮工《題許明介〈急就帖〉》:“﹝舊傳淳化木本﹞為字重而不滯,與石刻異。”
9.指不舒展。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四:“及看公面上氣色有滯,當有憂虞。”
10.疑難,不易通曉。
《後漢書·儒林傳下·謝該》:“河東人樂詳條《左氏》疑滯數十事以問,該皆為通解之。”
《魏書·李琰之傳》:“安豐王延明,博聞多識,每有疑滯,恒就琰之辨析,自以為不及也。”
11.指扞格不通。
晉範寧《〈春秋穀梁傳解〉序》:“經以必當為理,夫至當無二,而三傳殊說,庸得不棄其所滯,擇善而從乎!”南朝梁慧皎《高僧傳·譯經中·鳩摩羅什》:“自大法東被,始於漢明,涉歷魏晉,經論漸多,而支竺所出,多滯文格義。”
12.遺落,遺漏。
《詩·小雅·大田》:“彼有遺秉,此有滯穗。”
孔穎達疏:“彼處有遺餘之秉把,此處有滯漏之禾穗。”
宋蘇軾《省試策問》之二:“昔常袞當國,雖盡公守法,而賢愚同滯,天下譏之。”
13.廢,廢置不用。
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夫民氣縱則底,底則滯,滯久而不振,生乃不殖。”
韋昭註:“滯,廢也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難宅無吉兇攝生論》:“今形象著明,有數者,猶尚滯之。”
《文選·陸機〈文賦〉》:“文徽徽以溢目,音泠泠而盈耳。及其六情底滯,誌往神留。兀若枯木,豁若涸流。”
李善註引韋昭曰:“滯,廢也。”
14.指廢置不用的人。
《左傳·成公十八年》:“逮鰥寡,振廢滯,匡乏困。”
II
chì
ㄔˋ
〔《集韻》醜例切,去祭,徹。〕
見“滯沛”。
阅读:95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