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勃

勃字的筆畫:9畫;

ㄅㄛˊ

〔《廣韻》蒲沒切,入沒,並。〕

“佛”的被通假字。“悖”的被通假字。“菩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猝然,忽然。

《莊子·天地》:“蕩蕩乎忽然出,勃然動。”

晉潘嶽《笙賦》:“勃慷慨以憀亮,顧躊躇以舒緩。”

宋範仲淹《與翰長學士書》:“恐門戶一變,有勃入勃出之禍。”

白葭《〈十五小豪傑〉序》:“陳琳之檄,杜老之詩,讀之有不病魔退捨,睡獅勃醒者乎!”

2.變色貌。

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君召使擯,色勃如也。”

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必變色。”參見“勃然”。

3.興起貌。

唐元稹《處分幽州德音》:“由是網漏吞舟,視盜不謹,寇羯乘釁,勃為妖氛,天下持兵,垂七十載。”參見“勃然”。

4.盛貌。

漢劉向《說苑·建本》:“二子者往觀乎南山之陰,見梓勃焉,實而俯。”

《文選·馬融〈長笛賦〉》:“氣噴勃以布覆兮,乍跱蹠以狼戾。”

李善註:“勃,盛貌。”

5.爭鬥。

6.粉末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餅法》:“乾劑於腕上手挽作,勿著勃。”

石聲漢註:“勃,乾粉末。”

7.指馬勃。

宋趙鼎臣《上許沖元啟》:“籠中丹桂,並溲勃以兼收;幕下紅蓮,雜蒹葭而俱進。”

清王吉武《讀史雜感》詩:“溲勃各有長,投之在良醫。”

8.通“悖”。乖戾,亂。

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徹誌之勃,解心之謬,去德之累,達道之塞。”

《韓非子·定法》:“利在故新相反,前後相勃。”

《新唐書·張士衡傳》:“秦漢母後稱制,未有戾古越禮者。

悰損國廟數,勃大義,不可以訓。”

9.同“渤”。

渤海也寫作勃海。

《漢書·地理誌下》:“薊南通齊、趙、勃、碣之間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勃,勃海也。”

晉郭璞《江賦》:“產毻積羽,往來勃碣。”

10.同“孛”。星名。

漢黃香《九宮賦》:“慧勃佛仿以梢擊。”

11.姓。見《世本》。

阅读:1668

●勃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