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
資字的筆畫是:10畫
簡體資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資字筆畫:13畫。
(資,資)
I
zī
ㄗ
〔《廣韻》即夷切,平脂,精。〕
“齎”的被通假字。
1.貨物,錢財。
《易·旅》:“旅其次,懷其資,得童僕,貞。”
王弼註:“資,貨。”
《後漢書·桓榮傳》:“貧窶無資,常客傭以自給,精力不倦,十五年不闚家園。”
唐韓愈《與於襄陽書》:“愈今者惟朝夕芻米僕賃之資是急,不過費閤下一朝之享而足也。”
清沈覆《浮生六記·浪遊記快》:“明年春將之維揚,而短於資。”
2.指糧食。
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吾子淹久於敝邑,唯是脯、資、餼、牽竭矣。”
杜預註:“資,糧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循吏傳·孟嘗》:“於是行旅不至,人物無資,貧者餓死於道。”
3.賴以生活的來源。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夫用貧求富,農不如工,工不如商,刺繡文不如倚市門,此言末業,貧者之資也。”
《漢書·遊俠傳·劇孟》:“周人以商賈為資,劇孟以俠顯。”
宋葉適《吳江華嚴塔院贈了洪講師》詩:“昔人會心地,今為魚鳥資。”
蘇曼殊《斷鴻零雁記》第二三章:“唐宋以後,漸入澆灕,取為衣食之資,將作販賣之具。”
4.蓄積;蓄藏。
《國語·越語上》:“臣聞之賈人,夏則資皮,冬則資絺,旱則資舟,水則資車,以待乏也。”
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,如姬資之三年,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,莫能得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資者,畜也。謂欲為父復讎之資畜於心已得三年矣。”
宋楊億《受詔修書述懷感事三十韻》:“紬繹資金匱,規模出玉除。”
5.資助;供給。
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出因其資,入用其寵,饑食其粟,三施而無報,是以來也。”
《後漢書·李恂傳》:“徙居新安關下,拾橡實以自資。”
葉聖陶《倪煥之》四:“此外如還有什麽教育的主張、教育的理論,不是花言巧語,聊資談助,就是愚不可及,自欺欺人。”
6.憑藉;依靠。
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:“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,以水為資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荀攸傳》:“董卓無道,甚於桀紂,天下皆怨之,雖資彊兵,實一匹夫耳。”
《清史稿·食貨誌五》:“至新疆茶斤,向資內地。”
郭沫若《蜀道奇·祝〈新華日報〉五周年》詩:“民人資爾張喉舌,萬口為聲聲自遙。”
7.販賣。
《周禮·考工記序》:“或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,謂之商旅。”
鄭玄註:“商旅,販賣之客也。”
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宋人資章甫適諸越,越人斷髮文身,無所用之。”
成玄英疏:“資,貨也。”
8.取用;求取;利用。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有餘則歸之宗,不足則資之宗。”
鄭玄註:“資,取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張純曹褒傳論》:“資文宣之遠圖明懿,而終莫或用,故知自燕而觀,有不盡矣。”
宋王安石《與馬運判書》:“富其家者資之國,富其國者資之天下,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。”
明王瓊《雙溪雜記》:“後世山林隱逸之士有所紀述,若無統理,然即事寓言,亦足以廣見聞而資智識。”
嚴復《原強》:“由是以捍風雨,衛室家,雖資之數百年可也。”
9.具有;具備。
《文選·蔡邕〈陳太丘碑文〉》:“兼資九德,摠脩百行。”
張銑註:“咎繇有九德,君子有百行。”
《三國誌·蜀誌·關羽傳》:“孟起兼資文武,雄烈過人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一一六回:“今有一賢士,姓柯名引,文武兼資,智勇足備。”
10.稟賦,才質。
《荀子·性惡》:“今人之性,生而離其樸,離其資,必失而喪之。”
楊倞註;“資,材也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號》:“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。”
《宋史·範純仁傳》:“資警悟,八歲,能講所授書。”
清惲敬《續辨微論》:“太宗以絕人之資,好學深思。”
11.材料;資料。
晉王羲之《與吏部郎謝萬書》:“雖不能興言高詠,銜杯引滿,語田裏所行,故以為撫掌之資,其為得意,可勝言耶?”金元好問《學東坡移居》詩之六:“田橫巨擘耳,猶為談者資。”
姚公鶴《上海閑話》:“以次錄之,既足當歷史上之紀念,亦新聞記者自警之資也。”
12.門第;聲望;閱歷。
《三國誌·魏誌·荀彧傳》:“紹憑世資,從容飾智,以收名譽,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。”
唐歐陽詹《上鄭相公書》:“自茲循資歷級,然得太學助教。”
李劼人《大波》第三部第三章:“我們科的參事饒觀察的考語,是資輕望淺,輿論不孚。”
13.官職;職位。
宋範仲淹《答手詔條陳十事》:“今本路舉文資一員,董榷酤關征之利,兼人煙公事。”
14.指官階;級別。
唐元稹《招討鎮州制》:“如先是刺史以州歸順者,超三資與官,仍賜實封二百戶。”
宋宋敏求《春明退朝錄》卷上:“學士、舍人、待制遷二資,帶史撰,更得優遷。”
《續資治通鑒·宋仁宗慶曆四年》:“鄜延經略司言西賊寇青澗城,宣武副都頭劉嶽等與戰,敗之。詔功第一遷兩資,次遷一資。”
15.減。
《儀禮·少牢饋食禮》:“資黍於羊俎兩端。”
鄭玄註:“資,猶減也。”
16.時。
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:“賤之而弗憎,貴之而弗喜,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。”
高誘註:“資,時也,一曰性也;極,急也。”
17.鋒利。參見“資斧”。
18.資方、資本家和資產階級的簡稱。
茅盾《子夜》五:“工人們知道顧全大局,知道勞資協調。”
19.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簡稱。
葉劍英《紀念王傑同誌》詩:“矢誌興無滅資業,為花欣作落泥紅。”
20.通“齎”。送。
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戰而死者,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。”
陸德明釋文引李頤曰:“資,送也。”
陳鼓應今註:“謂在戰場埋葬死者無棺,則不用棺飾送葬(陳啟天說)。”
《漢書·嚴助傳》:“今發兵行數千裏,資衣糧,入越地。”
顏師古註;“資,猶齎。”
21.粗布。參見“資衰”。
22.賦稅。參見“資課”。
23.通“咨”。商量;咨詢。
《禮記·表記》:“事君先資其言,拜自獻其身,以成其信。”
鄭玄註:“資,謀也。”
《文選·吳質〈在元城與魏太子箋〉》:“賦事行刑,資於故實。”
李善註:“《國語》樊穆仲曰:‘魯侯賦事行刑,必問於遺訓,而咨於故實。’”宋王讜《唐語林·政事上》:“每有朝廷重事,廟謀未決者,必資於韋公。”
24.通“咨”。嘆息聲。
25.通“至”。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夏日暑雨,小民惟曰怨;資冬祁寒,小民亦惟曰怨。”
鄭玄註:“資當為至,齊魯之語,聲之誤也。”
26.通“茨”。填塞。
《墨子·備梯》:“敢問客眾而勇,煙資吾池,軍卒並進,雲梯既施,攻備已具,武士又多,爭上吾城,為之奈何?”孫詒讓間詁引俞樾曰:“資當讀為茨。
《淮南子·泰族篇》:‘茨其所決而高之。’高註曰:‘茨,積土填滿之也。’是茨與堙同義。古茨字或作薋。
《爾雅·釋草篇》:‘茨,蒺藜。’《釋文》:‘茨,本作薋。’是也。
《墨子》書作‘資’者,即‘薋’字而省艸耳。”
27.通“茨”。蒺藜。
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:“日至,苦菜死而資生。”
高誘註:“菜名。”
畢沅校正:“資,疑即薋,蒺藜也。”一說,即茨菇(慈姑)。參閱陳奇猷《〈呂氏春秋〉校釋》。
28.水名。源於湖南省武岡縣,東流合沅水入洞庭湖。參閱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資水》。
29.古州名。
西魏置,治所在安陽。
北周移治資陽,隋又移治盤石,尋改稱資陽郡。
唐復稱資州,移治內江。今為四川省資中縣。參閱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歷代州域形勢五》。
30.姓。
《元和姓纂》卷二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:“資氏,資成,陳留人。”
II
zì
ㄗˋ
〔《集韻》資四切,去至,精。〕
通“恣”。
逞情;放縱。
唐韓愈《華山女》詩:“廣張罪福資誘脅,聽眾狎恰排浮萍。”
阅读:111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