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反

反字的筆畫:4畫;

I

f·n

ㄈㄢˇ

〔《廣韻》府遠切,上阮,非。〕

1.覆,翻轉。

《詩·周南·關雎》:“悠哉悠哉,輾轉反側。”

2.相反。與“正”相對。

《韓非子·六反》:“害者,利之反也……亂者,治之反也。”

宋蘇軾《仇池筆記·徐仲車二反》:“徐積字仲車,古之獨行,於陵仲子不能過。然其詩文則怪而放,如玉川子,此一反也。”

魯迅《而已集·小雜感》:“自稱盜賊的無須防,得其反倒是好人。”

3.與之相反;違背。

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子曰:‘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小人反是。’”
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言爽,日反其信。”

韋昭註:“反,違也。”

4.還歸,回。後多作“返”。

《書·五子之歌》:“畋於有洛之表,十旬弗反。”

漢賈誼《過秦論中》:“虛囹圄而免刑戮,去收孥汙穢之罪,使各反其鄉裏。”

宋蘇軾《後赤壁賦》:“反而登舟,放乎中流,聽其所止而休焉。”

清周中孚《鄭堂劄記》卷五:“心摹手追,流蕩忘反,適成一代之風氣。”

5.往返。

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﹝越﹞遂興師伐吳,至於五湖,吳人聞之,出而挑戰,一日五反,王弗忍,欲許之。”
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嚴仲子至門請,數反,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。”

宋洪邁《夷堅甲誌·義鶻》:“鶻少選飛起,已復下,如是數反,蛇裂為三四,鶻亦不食而去。”

6.重複。

宋陸遊《贈蘇趙叟兄弟》詩:“攜文數過我,每讀必三反。”

7.回報;復命。

《公羊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﹝司馬子反﹞揖而去之,反於莊王。”

8.類推。
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”

9.反對。

《莊子·寓言》:“與己同則應,不與己同則反。”
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夫差內傳》:“昔天以越賜吳,吳不肯受,是天所反。”

毛澤東《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》:“延安整風的時候,集中反了教條主義,附帶反了經驗主義,二者都是主觀主義。”

10.反叛;造反。

《墨子·號令》:“諸吏卒民,有謀殺傷其將長者,與謀反同罪。”

《史記·樗裏子甘茂列傳》:“蜀侯煇,相壯反,秦使甘茂定蜀。”

唐韓愈《答元侍禦書》:“前歲辱書,論甄逢父濟識安祿山必反,即詐為喑,棄去。”

趙樹理《李家莊的變遷》十五:“白狗站起來喊道:‘讓我提個意見,我覺著留下他,他也起不了什麽反!’”

11.反省。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自反而不縮,雖褐寬博,吾不惴焉;自反而縮,雖千萬人,吾往矣。”
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紂居於宣室而不反其過。”

12.報復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。”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無嚴諸侯,惡聲至,必反之。”

13.毀壞,推倒。

《商君書·賞刑》:“﹝晉﹞舉兵伐曹、五鹿,及反鄭之埤。”

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上》:“南圍鄭,反之陴。”

14.反切。漢字的一種傳統的註音方法。
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音辭》:“《蒼頡訓詁》反‘稗’為‘逋賣’,反‘娃’為‘於乖’。”詳“反切”。

15.指反革命。

毛澤東《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》二:“我們的方針是:‘有反必肅,有錯必糾。’”

16.副詞。反而。

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不我能慉,反以我為讎。”

唐杜甫《五盤》詩:“地僻無網罟,水清反多魚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二十回:“何必我多事?反生疏了。”

茅盾《林家鋪子》一:“林小姐卻反不哭了,瞪著一對淚眼,呆呆地出神。”

II

fān

ㄈㄢ

〔《廣韻》孚袁切,平元,敷。〕

1.翻案。

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杜周治之,獄少反者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反,謂反使從輕也。”按《正字通·又部》:“反……又平反,言理正幽枉舉活罪囚也。”

2.倒出,倒掉。

《漢書·張安世傳》:“何以知其不反水漿耶?”

III

fàn

ㄈㄢˋ

〔《集韻》方願切,去願,非。〕

通“販”。

販賣。

《荀子·儒效》:“積反貨而為商賈。”

楊倞註:“反讀為販。”

IV

b·n

ㄅㄢˇ

〔《集韻》部版切,上潸,並。〕

通“昄”。

V

pàn

ㄆㄢˋ

〔《集韻》孚萬切,去願,敷。〕

見“反衍”。

阅读:2636

●反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