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
梁字的筆畫:11畫;
(參見樑)
liáng
ㄌ〡ㄤˊ
〔《廣韻》呂張切,平陽,來。〕
亦作“樑”。
1.橋。
《詩·大雅·大明》:“造舟為梁,不顯其光。”
孔穎達疏:“造其舟以為橋梁。”
唐劉長卿《京口懷洛陽舊居兼寄廣陵二三知己》詩:“川闊悲無梁,藹然滄波夕。”
宋王安石《招約之職方並示正甫書記》詩:“欲往無舟梁,長年寄心目。”
陳毅《過黃泛區書所見》詩:“陷泥過膝及腰腹,人馬欲渡川無梁。”
2.築橋,架橋。
《左傳·莊公四年》:“令尹鬥祁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。”
楊伯峻註:“梁溠,於溠水築橋。”
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遂西定河南地,按榆谿舊塞,絕梓領,梁北河,討蒲泥,破符離。”
裴駰集解引如淳曰:“為北河作橋梁。”
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續集·支諾臯中》:“村路因水囓成谷,梁之。村人日行車過橋,橋根壞,墜車焉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五:“即大金沙江上遊,捍隄三十餘裏,居民夾岸而梁其上。”
3.斷水捕魚的堰。
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毋逝我梁,毋發我笱。”
毛傳:“梁,魚梁;笱,所以捕魚也。”
孔穎達疏引鄭司農曰:“梁,水堰。堰水而為關空,以笱承其空。”
《晉書·列女傳·陶侃母湛氏》:“侃少為尋陽縣吏,嘗監魚梁,以一坩鮓遺母。”
宋王安石《李氏沅江書堂》詩:“沅江水有梁與罾,沅田桑樹可蠶耕。”
4.河堤,堤堰。
《春秋·襄公十六年》:“公會晉侯、宋公……小邾子於湨梁。”
楊伯峻註:“湨梁,湨水之隄梁。
《爾雅·釋地》‘梁莫大於湨梁’是也。”
《爾雅·釋宮》:“隄謂之梁。”
5.屋梁。木結構屋架中專指順著前後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長木。通常也指檁。
《商君書·兵守》:“客至,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,發梁撤屋……使客無得以助攻備。”
晉張協《七命》:“音朗號鍾,韻清繞梁。”
前蜀毛文錫《更漏子》詞:“宵霧散,曉霞輝。梁間雙燕飛。”
宋歐陽修《河南府重修凈垢院記》:“淨垢院在洛北,廢最甚,無刻識,不知誰氏之為,獨牓其梁曰:長興四年建。”
6.泛指橫向的長條形承重構件。
《爾雅·釋宮》:“楣謂之梁。”
郭璞註:“門戶上橫梁。”如:樓板梁。
7.物體或人體上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。
《詩·小雅·甫田》:“曾孫之稼,如茨如梁。”
毛傳:“梁,車梁也。”此指禾垛。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粵西遊日記一》:“又西踰一梁,梁橫南北若閾。”此指山梁。
《文明小史》第九回:“﹝傅知府﹞穿了一件家人們的長褂子,一雙雙梁的鞋子。”此指鞋上之梁。如:鼻梁;脊梁。
8.指冠上橫脊。封建時代區分官階的冠飾。
《後漢書·輿服誌下》:“公侯三梁,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,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皆一梁。”
宋吳自牧《夢粱錄·駕出宿齋殿》:“其頭冠各有品從:宰執親王九梁,加貂蟬籠巾;侍從官七梁;餘官六梁至二梁有差;臺諫官增豸角耳。所謂梁者,則冠前額梁上排金銅葉是也。”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入道》:“外九梁朝冠、鶴補朝服、金帶、朝鞋、牙笏上。”
9.見“梁糲”。
10.古代九州中的州名之一。
《書·禹貢》“黑水西河惟雍州”唐孔穎達疏:“從梁適雍,自南向北,故先黑水而後西河。”參見“梁州”。
11.山名。
《書·禹貢》:“冀州既載,壺口治梁及岐。”
曾運乾正讀:“梁,山名。今陝西韓城縣西北之山也。”參見“梁山”。
12.古地名。
春秋時周邑,後入楚。在今河南省臨汝縣境。
《左傳·哀公四年》:“﹝楚﹞為一昔之期,襲梁及霍。”
楊伯峻註:“梁在今河南臨汝縣西……霍在梁之西南。”
13.古國名。
周時諸侯國。
《國語·晉語二》:“夷吾逃於梁。”
韋昭註:“梁,嬴姓之國,伯爵也。”
14.古國名。
戰國七雄之一,即魏。
魏惠王時遷都大梁,因稱梁。
15.朝代名。南朝蕭衍(梁武帝)所建。公元502-557年。都建業,今江蘇省南京市。
16.朝代名。
五代朱溫(梁太祖)所建,史稱後梁。公元907-923年。都大梁,今河南省開封市。
17.通“粱”。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:“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。”
王冰註:“梁,粱字也。”
宋黃庭堅《病起次韻和稚川進叔偶酬之什》:“白髮生來驚客鬢,黃梁炊熟又春華。”
18.通“諒”。
漢班固《白虎通·封禪》:“梁,信也。”參見“梁闇”。
19.通“掠”。
《尚書大傳》卷二:“桀殺刑彌厚,而民彌暴,故爾梁遠,遂以是亡。”
鄭玄註:“梁,讀為掠。”
20.姓。
阅读:218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