覆
覆字的筆畫:18畫;
fù
ㄈㄨˋ
〔《廣韻》芳福切,入屋,敷。〕
〔《廣韻》扶富切,去宥,奉。〕
〔《廣韻》敷救切,去宥,敷。〕
〔《廣韻》匹北切,入德,滂。〕
1.傾出;倒出。
《易·鼎》:“鼎折足,覆公餗。”
《新唐書·後妃傳上·元獻楊皇後》:“夢若有介而戈者環鼎三,而三煮盡覆。”
2.翻倒;翻轉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樂射之,不中。又註,則乘槐本而覆。”
《楚辭·九章·思美人》:“車既覆而馬顛兮,蹇獨懷此異路。”
清李漁《憐香伴·婚始》:“休傷雅善謔兮,勸君且覆手中杯。”
3.滅亡;覆滅。
《書·仲虺之誥》:“殖有禮,覆昏暴。”
孔傳:“有禮者封殖之,昏暴者覆亡之。”
《左傳·哀公八年》:“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,不亦難乎?”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五:“相持月餘,糧盡矢竭,九月我師覆焉。”
4.覆蓋;遮蔽。
《呂氏春秋·音初》:“帝令燕往視之,鳴若謚隘,二女愛而爭摶之,覆以玉筐。”
《晉書·列女傳·羊耽妻辛氏》:“祜嘗送錦被,憲英嫌其華,反而覆之,其明鑒儉約如此。”
宋王安石《禁直》詩:“翠木交陰覆兩檐,夜天如水碧恬恬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陽武侯》:“見舍上鴉鵲群集,競以翼覆漏處。”
5.指被掩蓋的事物或隱微的義旨。
章炳麟《諸子學略說》:“孔學本由於老,以儒道之形式有異,不欲崇奉以為本師……而懼老子發其覆也。”
林紓《〈百大家評選韓文菁華錄〉序》:“每授韓文一篇,輒加評語至數百言,務發其覆而後已。”
6.保護;庇護。
《魏書·甄琛傳》:“故周《詩》稱‘教之誨之,飲之食之’,皆所以撫覆導養,為之求利者也。”參見“覆護”。
7.廣施;遍及。
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既竭心思焉,繼之以不忍人之政,而仁覆天下矣。”
漢荀悅《申鑒·政體》:“是謂不思而得,不為而成,執之心胸之間而功覆天下也。”
宋曾鞏《皇伯宗諤贈大尉韓王制》:“王者之於天屬,覆之以光榮而恤其死喪之戚,所以本人倫教天下也。”
8.伏擊;襲擊。
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夏四月,滕文公卒。
鄭子罕伐宋,宋將鉏、樂懼敗諸汋陵。退舍於夫渠,不儆。
鄭人覆之,敗諸汋陵。”
《孫子·行軍》:“獸駭者,覆也。”
李筌註:“不意而至曰覆。”
杜牧註:“凡敵欲覆我,必由他道險阻林木之中,故驅起伏獸。駭,逸也。覆者,來襲我也。”
《吳子·治兵》:“常令有餘,備敵覆我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六:“故結隊徐行,持重自固,使賊不能覆我。”
9.埋伏。
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楚人坐其北門而覆山下,大敗之。”
杜預註:“覆,設伏兵而待之。”
《北史·酷吏傳·李洪之》:“至任,設禁姦之制……乃夜密遣騎分部覆諸要路,有犯禁者,輒捉送州,宣告斬決。”
10.指伏兵。
《左傳·襄公十三年》:“養叔曰:‘吳乘我喪,謂我不能師也,必易我而不戒。子為三覆以待我,我請誘之。’”杜預註:“覆,伏兵。”
11.審察;查核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弓人》:“覆之而角至,謂之句弓。”
鄭玄註:“覆,猶察也。”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二》:“於是宣索竇參沒官銀器,覆其刻處,皆如上清言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四回:“家裏養著一個風水,外面又相與了多少風水。這風水尋著一個地,叫那些風水來覆。”
12.審理;審問。
《漢書·江都易王劉非傳》:“漢廷使者即復來覆我,我決不獨死。”
《新唐書·劉祥道傳》:“稍遷司刑太常伯。每覆大獄,必歔欷累歎。”
13.反;相反。
《詩·小雅·瞻卬》:“人有土田,女反有之。人有民人,女覆奪之。”
鄭玄箋:“覆,猶反也。”
漢王符《潛夫論·潛嘆》:“君王年即耆邪?明既衰邪?何貌惡之若此而覆謂之好也。”
《漢書·酷吏傳·嚴延年》:“於是覆劾延年闌內罪人,法至死。”
顏師古註:“覆,反也,反以此事劾之。”
14.回報;答覆。
《漢書·馮唐傳》:“臣大父言李牧之為趙將居邊,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,賞賜決於外,不從中覆也。”
顏師古註:“覆,謂覆白之也。”
《京本通俗小說·菩薩蠻》:“長老覆:‘恩王,止有兩個在敝寺。’”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阿寶》:“生曰:‘是阿寶信誓物。借口相覆:小生不忘金諾也。’”
15.重複。
《後漢書·班固傳下》:“亦以寵靈文武,貽燕後昆,覆以懿鑠,豈其為身而有顓辭也!”李賢註:“覆,猶重也。”
16.通“愎”。固執;乖戾。
《管子·五輔》:“上彌殘茍而無解舍,下愈覆鷙而不聽從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管子一》:“覆,讀為愎。愎、鷙皆很也……愎字從心,復聲,故與覆通。”
阅读:188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