譏
簡體譏字的筆畫:4畫;繁體譏字筆畫:19畫。
(譏,譏)
jī
ㄐ〡
〔《廣韻》居依切,平微,見。〕
1.譏刺;非議。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段不弟,故不言弟;如二君,故曰克;稱鄭伯,譏失教也。”
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:“韓子曰:‘儒以文辭法,而俠以武犯禁。’二者皆譏。”
張守節正義:“譏,非言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寓言》詩之七:“違世有百善,一疵惡皆歸。就求無所得,猶以好名譏。”
清惲敬《讀〈晏子〉》:“最陋者孔子之齊,晏子譏其窮於宋、陳、蔡是也。”
毛澤東《〈農村調查〉的序言和跋·序》:“‘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’,這句話,雖然曾經被人譏為‘狹隘經驗論’的,我卻至今不悔。”
2.勸諫。
《楚辭·天問》:“遷藏就岐何能依?殷有惑婦何所譏?”王逸註:“譏,諫也。”
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東方瞻辭,詼諧倡優,譏苑扞偃,正諫舉郵。”
王先謙補註引錢大昭曰:“諫帝起上林苑。”
3.稽查;盤問。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市廛而不稅,關譏而不征。”
鄭玄註:“譏,譏異物,識異言。”
孔穎達疏:“譏謂呵察。公家但呵察非違,不稅行人之物。”
宋蘇軾《策問·農政》:“今民去南畝而遊市井者,官不禁;載耒耜而適四方者,關不譏也。”
明歸有光《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致仕雍裏顧公權厝誌》:“賊散藏人家,欻然無跡,兵去復出。公至,譏得所匿,盡捕之。”
阅读:118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