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陽
(重陽,重陽)
1.指天。
《楚辭·遠遊》:“集重陽入帝宮兮,造旬始而觀清都。”
洪興祖補註:“積陽為天,天有九重,故曰重陽。”
漢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消雰埃於中宸,集重陽之清澄。”
《後漢書·馬融傳》:“超荒忽,出重陽。”
李賢註:“重陽,天也。”
2.古代中醫謂周身發熱,脈象旺盛。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周身熱,脈盛者,為重陽。”
3.節日名。古以九為陽數之極。九月九日故稱“重九”或“重陽”。
魏晉後,習俗於此日登高遊宴。
南朝梁庾肩吾《九日侍宴樂遊苑應令詩》:“獻壽重陽節,迴鑾上苑中。”
唐杜甫《九日》詩之一:“重陽獨酌盃中酒,抱病起登江上臺。”
宋張孝祥《柳梢青·餞別蔣德施粟子求諸公》詞:“重陽時節。滿城風雨,更催行色。”
清陳維崧《醉花陰·重陽和漱玉韻》詞:“今夜是重陽,不捲珍珠,陣陣西風透。”
楊朔《鐵騎兵》:“一過雁門關,氣候顯然不同了,重陽前後,天就飄起大雪來。”參見“重九”。
阅读:124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