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
簡體啟字的筆畫:7畫;繁體啟字筆畫:11畫。
(啟,啟)
q·
ㄑ〡ˇ
1.開;打開。
《書·金縢》:“王與大夫盡弁,以啟金縢之書。”
唐韓愈《感春》詩之二:“宮門一鎖不復啟,雖有九陌無塵埃。”
清吳蘭修《黃竹子傳》:“竹子方擁篲……擲一囊促使者歸。生啟之,斷髮尺許。”
葉聖陶《窮愁》:“遂啟其甕,甕裂紋如蛛網,探其手中,出青蚨三百,其生計之母財也。”
2.分開。
《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》:“啟灌藍蓼。啟者,別也,陶而疏之也。”
3.開拓;開創。
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:“大啟爾宇,為周室輔。”
《韓非子·有度》:“齊桓公並國三十,啟地三千裏。”啟,一本作“啟”。
晉潘嶽《為賈謐作贈陸機》詩:“三雄鼎足,孫啟南吳。”
南朝梁陸倕《石闕銘》:“惟帝建國,正位辨方,周營洛涘,漢啟岐梁。”
宋葉適《梁父吟》:“俾君父之啟魏兮,相祀事而勿失。”
4.通;開通。
《梁書·元帝紀》:“鑿河津於孟門,百川復啟;補穹儀以五石,萬物再生。”
5.開導;啟發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天誘其衷,啟敝邑之心。”
杜預註:“啟,開也。開道其心,故得勝。”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。’”鄭玄註:“孔子與人言,必待其人心憤憤、口悱悱,乃後啟發為說之。”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異五·賽從儉》:“賽氏當世科第,天啟之也。”
6.指門戶;道橋。參見“啟塞”。
7.古時指立春、立夏。
《左傳·昭公十七年》:“青鳥氏,司啟者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立春、立夏謂之啟。”
8.始;開始。
漢潘勗《冊魏公九錫文》:“君則攝進,首啟戎行。”
晉潘嶽《在懷縣作》詩之一:“初伏啟新節,隆暑方赫羲。”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慕賢》:“群小不得行誌,同力遷之;既代之後,公私擾亂,周師一舉,此鎮先平。
齊亡之跡,啟於是矣。”
宋李如箎《東園叢說·諸子言性》:“起諸子紛紛之論者,蓋自孟軻啟之。是說何其淺也!”清章學誠《文史通義·言公下》:“窟巢託足,遂啟璇雕;毛葉禦寒,終開組纂。”
9.招致;引發。
《左傳·文公七年》:“今臣作亂,而君不禁,以啟寇讎,若之何?”晉張協《雜詩》之三:“金風扇素節,丹霞啟陰期。”
南朝宋範曄《後漢書二十八將傳論》:“夫崇恩偏授,易啟私溺之失;至公均被,必廣招賢之路。”
清嚴有禧《漱華隨筆·五經中額》:“長浮偽而啟倖心,殊非加中五經之本意。”
10.啟奏;稟告。
《商君書·開塞》:“今日願啟之以效。”啟,一本作“啟”。
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府吏得聞之,堂上啟阿母。”
唐韓愈《上鄭尚書相公啟》:“愈啟:伏蒙仁恩,猥賜示問。”京劇《楊門女將》第九場:“啟夫人,當日元帥就在此下馬。”
11.泛指奏疏,公文,書函。
《太平禦覽》卷五九五引漢服虔《通俗文》:“官信曰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奏啟》:“至魏國箋記,始雲啟聞。奏事之末,或雲謹啟……必斂飭入規,促其音節,辨要輕清,文而不侈,亦啟之大略也。”
宋沈作哲《寓簡》卷八:“秦熹狀元及第,汪彥章以啟賀會之。”
12.先鋒。
《周禮·地官·鄉師》“巡其前後之屯”唐賈公彥疏:“軍在前曰啟,在後曰殿。”
13.引申指先進的,前頭的。
《商君書·境內》:“其先入者,舉為最啟;其後入者,舉為最殿。”
14.指軍隊的左翼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啟,牢成禦襄罷師,狼蘧疏為右。”
杜預註:“左翼曰啟。”
元王逢《張武略》詩:“兩軍鼓行屋瓦墜,殺聲直上蒼天聞,牙張距趯開復合,左啟右胠煙坌接。”
15.跪;危坐。
16.視。
17.馬之一種,稱前右足白者。
《爾雅·釋畜》:“前右足白,啟。”
18.姓。
《通誌·氏族四》:“啟氏,姓姒,夏後啟之後也,後燕有啟崙。”
阅读:161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