肄
肄字的筆畫:13畫;
yì
〡ˋ
〔《廣韻》羊至切,去至,以。〕
“肆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學習;練習;演習。
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君命,大夫與士肄。”
鄭玄註:“肄,習也。”
《史記·劉敬叔孫通列傳》:“上既觀,使行禮,曰:‘吾能為此。’乃令群臣習肄,會十月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肄亦習也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杜夔傳》:“教習講肄,備作樂器。”
《新唐書·馬燧傳》:“居一年,闢廣場,羅兵三萬以肄,威震北方。”
《宋史·仁宗紀四》:“十一月甲子,出太廟禘、祫、時饗及溫成皇後祭饗樂章,肄於太常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局詐》:“某新肄一曲,亦願聞之乎?”
2.勞苦。
《書·顧命》:“昔君文王、武王宣重光,奠麗陳教則肄,肄不違,用克達殷,集大命。”
孔穎達疏:“文武定命陳教,雖勞而不違於道。”
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有洸有潰,既詒我肄。”
毛傳:“肄,勞也。”
《左傳·昭公三十年》:“楚執政眾而乖,莫適任患。若為三師以肄焉,一師至,彼必皆出。彼出則歸,彼歸則出,楚必道敝。亟肄以罷之,多方以誤之,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,必大克之。”
杜預註:“肄,猶勞也。”
3.樹木再生的嫩條。引申為餘。
《詩·周南·汝墳》:“遵彼汝墳,伐其條肄。”
毛傳:“肄,餘也。斬而復生曰肄。”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晉國不恤周宗之闕,而夏肄是屏。”
杜預註:“夏肄,杞也。肄,餘也。”
楊伯峻註:“杞為夏之後,故曰夏肄。肄,餘也。屏,即蕃屏,保護之義。此言晉不憂周室之衰弱而惟護助夏代剩餘之國。”
晉陸機《漢高祖功臣頌》:“悴葉更輝,枯條以肄。”
清李鬥《楊州畫舫錄·草河錄下》:“種樹多寄生,剪丫除肄,根枝盤曲而有環抱之勢。”
梁啟超《戴東原先生傳》:“循根可以達杪,不手披枝肄所歧,皆未至十分之見。”
4.檢閱,檢查。
阅读:120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