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
安字的筆畫:6畫;
ān
ㄢ
〔《廣韻》烏寒切,平寒,影。〕
亦作“侒”。
1.安居;居處。
《左傳·文公十一年》:“郕大子朱儒自安於夫鍾,國人弗徇。”
杜預註:“安,處也。”
晉法顯《佛國記》:“若有客比丘到,悉供養三日,三日過已,乃令自求所安。”
唐元稹《鶯鶯傳》:“張生賦《會真詩》三十韻,未畢,而紅娘適至,因授之,以貽崔氏。自是復容之。朝隱而出,暮隱而入,同安於曩所謂西廂者,幾一月矣。”
2.謂對某種環境、事物感到安適或習慣。
《韓非子·南面》:“凡人難變古者,憚易民之安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樂成》:“舟車之始見也,三世然後安之,夫開善豈易哉?”高誘註:“安,習也。”
明方孝孺《與黃希範書》:“教穨俗變以來,士君子不復知學術之大全,足己而自畫,安陋而習惰,謙益虛遜之道消,而驕慢荒怠之風熾。”
巴金《〈巴金選集〉後記》:“可是後來我卻漸漸地安於這種自由而充滿矛盾的個人奮鬥的生活了。自然這種生活也不是沒有痛苦的。”
3.安定;平靜。
《詩·小雅·常棣》:“喪亂既平,既安且寧,雖有兄弟,不如友生。”
晉束晰《補亡詩》之一:“循彼南陔,言采其蘭。眷戀庭闈,心不遑安。”
唐王度《古鏡記》:“張珂家有女子患,入夜,哀痛之聲實不堪忍,勣問其故,病來已經年歲,白日即安,夜常如此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八章:“石永公聽到公家人紛紛向黃河邊轉移的時候,顯得有些不安。”
4.使安定,平靜。
《論語·憲問》:“修己以安百姓。”
《呂氏春秋·仲春》:“是月也,安萌牙,養幼少,存諸孤。”
高誘註:“萌芽諸當生者,不擾動,故曰安。”
《敦煌變文集·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》:“妙展慈悲安國界,巧將功力潤人間。”
《三國誌平話》卷上:“至來日天曉,宰相自思,我食君祿為相,今定計再安漢室。”
馬國征《瞻仰梅園新村周總理故居》詩:“親臨虎穴安天下,力挽狂瀾拯眾民。”
5.安撫。
宋曾鞏《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》:“既自力學問充其業,又率其弟務刻苦養其親,入其門內,尊安其卑,卑慕其尊,一時皆稱之。”參見“安民”。
6.安樂;安適;安逸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懷與安,實敗名。”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”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古者民澤處復穴,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,夏日則不勝暑蟄蚊虻。聖人乃作,為之築土構木,以為宮室;上棟下宇,以蔽風雨,以避寒暑,而百姓安之。”
高誘註:“安,樂也。”
晉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倚南窗以寄傲,審容膝之易安。”
唐韓愈《南山詩》:“悠悠舒而安,兀兀狂以狃。超超出猶奔,蠢蠢駭不懋。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太平天國·天情道理書》:“爾若貪安便不安,怕苦便會苦。”
7.安穩,穩固。
《墨子·修身》:“君子戰雖有陳,而勇為本焉。喪雖有禮,而哀為本焉。士雖有學,而行為本焉。是故置本不安者,無務豐末。”
漢劉向《列女傳·齊孤逐女》:“夫柱不正,則棟不安;棟不安,則榱橑墮,則屋幾覆矣。”
唐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,風雨不動安如山。”
8.謂妥善;穩妥。
漢王充《論衡·自紀》:“世書俗說,多所不安;幽處獨居,考論實虛。”
宋蘇舜欽《太子太保韓公行狀》:“又編近制敕,公曉析條義,眾皆咨而後定,仍乞以新書頒天下,許所在條陳其不安者更之。”
金王若虛《滹南詩話》卷上:“退之《雪》詩有雲:‘隨車翻縞帶,逐馬散銀杯。’世皆以為工。予謂雪者其先所有,縞帶、銀杯,因車馬而見耳,‘隨’‘逐’兩字甚不安。”
9.安全,平安。與“危”相對。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,是以身安而國可保也。”
漢焦贛《易林·旅之剝》:“去安就危,墜陷井池。”
唐韓愈《秋懷》詩之九:“青冥無依倚,飛轍危難安。”
明陳繼儒《珍珠船》卷一:“供奉官郭垣在母胎餘年不育,有善針人百餘針,竟亦不動,至二十二月生,子母俱安。”
10.徐緩;推遲。
《左傳·襄公七年》:“叔孫穆子相,趨進曰:‘諸侯之會,寡君未嘗後衛君,今吾子不後寡君,寡君未知所過,吾子其少安。’”杜預註:“安,徐也。”
《史記·孝文本紀》:“有司言曰:‘蚤建太子,所以尊宗廟,請立太子。’上曰:‘朕既不德,上帝神明未歆享,天下人民未有嗛誌。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,而曰豫建太子,是重吾不德也。謂天下何?其安之。’”司馬貞索隱:“安者,徐也,言徐徐且待也。”
《漢書·雋不疑傳》:“京兆尹不疑後到,叱從吏收縛。或曰:‘是非未可知,且安之。’”顏師古註:“安,猶徐也。”
11.謂留客。
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主人曰:‘請安於賓。’司正告於賓,賓禮辭許。”
鄭玄註:“為賓欲去,留之。”
《儀禮·燕禮》:“君曰:‘以我安卿大夫。’皆對曰:‘諾,敢不安。’”鄭玄註:“君意殷勤,欲留賓飲酒,命卿大夫以我故安。”
12.謂收留,容納。
《水滸傳》第六回:“這個來的僧人,原來是經略府軍官,為因打死了人,落髮為僧。二次在彼鬧了僧堂,因此難著他,你那裏安他不的,卻推來與我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十五回:“阮小二道:‘先生,你不知,我弟兄們幾遍商量要去入夥,聽得那白衣秀士王倫的手下人都說道他心地窄狹,安不得人。’”
13.猶善。喜歡,愛好。
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公曰:‘衣食所安,弗敢專也,必以分人。’”俞樾《群經平議·春秋左傳一》:“衣食所安,亦謂所善也,言雖己之所善,而必以分人也。”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孝、敬、忠、貞,君父之所安也。棄安而圖,遠於孝矣,吾其止也。”
韋昭註:“安,猶善也。”
漢蔡邕《陳留太守胡公碑》:“公體所安,為眾共之。”
14.安放;安置。
晉幹寶《搜神記》卷十二:“秦時,南方有落頭民,其頭能飛……將軍朱桓得一婢,每夜臥後,頭輒飛去……至曉頭還,礙被,不得安,兩三度墮地,噫咤甚愁,體氣甚急,狀若將死。乃去被,頭復起,傅頸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種紅藍花梔子》:“以三重布帖粉上,以粟糠著布上,糠上安灰。灰溼,更以乾者易之。”
宋陸遊《東陽道中》詩:“小吏知人當著句,先安筆硯對溪山。”
《警世通言·崔衙內白鷂招妖》:“那酒保從裏面掇一桶酒出來。隨行自有帶著的酒盞,安在桌上,篩下一盞,先敬衙內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五章:“到那陣還非辦不行的話,就要看誰是能在糧站上辦到底的,把他們都安到糧站上。”
15.安裝;設置。
南朝梁元帝《金樓子·箴戒二》:“漢靈帝時,黃巾賊起,帝自稱無上將軍,耀兵平樂館,上設九葉蓋,蓋皆安九子真金鈴,珠玉之飾稱是也。”
唐韓愈《渚亭》詩:“莫教安四壁,面面看芙蓉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局詐》:“嘉祥李生,善琴。偶適東郊,見工人掘土得古琴,遂以賤直得之,拭之有異光;安絃而操,清烈非常。”
老舍《駱駝祥子》十一:“曹先生的‘人道主義’使他不肯安那禦風的棉車棚子,就是那帆布車棚也非到趕上大雨不準支上。”
16.猶加上。
宋蘇軾《復登望海樓和前篇》之二:“眼昏燭暗細行斜,考閱精強外已誇。明日失懷君莫怪,早知安足不成蛇。”
宋陸遊《次韻和楊伯子主簿見贈》:“大機大用君已傳,那遣老夫安註腳。”
老舍《女店員》第一幕:“余誌芳:姐姐們,都該讓給我吧!我不是最小、最苦嗎?看看我的手,什麽好字眼兒也安不上,大雁已經回來好多天了,我的凍瘡可還沒好!”
17.存著;懷著。
《紅樓夢》第二十回:“自己又不尊重,要往下流裏走,安著壞心,還隻怨人家偏心呢!”朱自清《執政府大屠殺記》:“第二天看報,覺得除一兩家報紙外,各報記載多有與事實不符之處。究竟是訪聞失時,還是安著別的心眼兒,我可不得而知,也不願細論。”
老舍《茶館》第三幕:“小劉麻子呀,沒安著好心,他要霸占這個茶館!”
18.種植。
章炳南等《鍾萬財起家》第一場:“人家莊稼安上,都細細法法照管。人家鬧糞鋤草,有的就鋤下四五遍。可是你的莊稼種上,甚也不管啦。”
周立波《牛》:“他做掌櫃的,那你就不去給他安莊稼了。”
19.代詞。表示疑問。相當於“什麽”、“什麽地方”。
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泰山其穨,則吾將安仰?”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安在?”
《漢書·黥布傳》:“女安從知之?”
20.副詞。表示疑問。相當於“怎麽”、“豈”。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唐韓愈《送惠師》詩:“離合自古然,辭別安足珍。”
《醒世恒言·隋煬帝逸遊召譴》:“臣本遠人,不知忌諱。事急至此,安敢不言!臣今不死,後必死兵。敢獻此書,延頸待盡。”
清李漁《奈何天·變形》:“安得瞿塘三峽水,浴去村郎滿面塵。”
21.連詞。猶於是,乃。
《老子》:“執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二:“安,猶於是也,乃也,則也。”
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巨用之者,先義而後利,安不恤親疏,不恤貴賤,唯成能之求,夫是之謂巨用之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執一》:“今日置質為臣,其主安重;今日釋璽辭官,其主安輕。”
22.電流強度單位“安培”的簡稱。
23.姓。
漢有安成。見《廣韻》卷一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。
24.姓。古代安息人或安國人來華,常以安為姓,如漢有安世高(安息人),唐有九姓商胡安門物(安國人)。
阅读:755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