繹
繹字的筆畫是:8畫
簡體繹字的筆畫:8畫;繁體繹字筆畫:19畫。
(繹,繹)
yì
〡ˋ
〔《廣韻》羊益切,入昔,以。〕
1.抽絲。引申為擾動。參見“繹騷”。
2.尋繹,理出事物的頭緒。引申為解析。
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”
邢昺疏:“繹,尋繹也。”
《漢書·循吏傳·黃霸》:“吏民見者,語次尋繹。”
顏師古註:“繹謂抽引而出也。”
三國魏劉劭《人物誌·體別》:“論辨理繹,能在釋結,失在流宕。”
清王夫之《讀四書大全說·中庸第二十章十一》:“唯熟繹本文,以求其條理,則自得之。”
3.連續不斷。參見“繹如”。
4.陳述。
《書·君陳》:“庶言同則繹。”
孔傳:“眾言同則陳而布之,禁其專。”
《禮記·射義》:“射之為言者,繹也。或曰,舍也。繹者,各繹己之誌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繹,陳也,言陳己之誌。”
5.奏樂。
宋姜夔《鐃歌吹曲》之十三:“帝乘輅,六龍舞,神示下,繹鐘鼓。”
6.盛貌。
《詩·小雅·車攻》:“赤芾金舄,會同有繹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毛詩中》:“家大人曰:‘繹蓋盛貌也。此承上“赤芾金舄”而言,言諸侯來會,其服章之盛繹繹然也。’”
7.終結。
《文選·揚雄〈劇秦美新〉》:“神歇靈繹,海水群飛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餘編·文選》:“繹者,終也。‘神歇靈繹,海水群飛。’言始皇既沒,而天下皆叛也。”
8.周代稱正祭之次日又祭為繹。
《春秋·宣公八年》:“壬午,猶繹。”
宋孫奕《履齋示兒編·雜記·祭之明日》:“祭之明日又祭,殷曰肜,高宗肜日是也;周曰繹,絲衣繹賓屍是也。”
9.龜類。
《周禮·春官·龜人》:“龜人掌六龜之屬,各有名物;天龜曰靈屬,地龜曰繹屬。”
10.通“嶧”。山名。
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:“保有鳧繹,遂荒徐宅。”
毛傳:“繹,山也。”
高亨註:“繹,又作嶧,山名,在今山東鄒縣東南。”
11.通“嶧”。古地名。指嶧山附近地帶;又指春秋時邾國的繹邑。
《左傳·文公十三年》:“邾文公蔔遷於繹。”
楊伯峻註:“今山東省鄒縣東南有嶧山,嶧、繹字通。
邾文公所遷當在嶧山之陽與郭山之北夾谷地帶……邾遷都後,境內又另有繹邑。”
12.通“懌”。喜悅。
《楚辭·九辯》:“悲憂窮戚兮獨處廓,有美一人兮心不繹。”
阅读:107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