黷
簡體黷字的筆畫:20畫;繁體黷字筆畫:27畫。
(黷,黷)
dú
ㄉㄨˊ
〔《廣韻》徒谷切,入屋,定。〕
1.汙濁。
晉陸機《漢高祖功臣頌》:“芒芒宇宙,上墋下黷。”
《文選·江淹〈雜體詩·效王微“養疾”〉》:“水碧驗未黷,金膏靈詎緇。”
李善註:“《蒼頡篇》曰:‘黷,垢黷也。’”
2.玷汙;汙辱。
《後漢書·崔駰傳》:“進不黨以讚己,退不黷於庸人。”
唐劉禹錫《上杜司徒書》:“外黷相公知人之鑑,內貽慈親非疾之憂。”
《東周列國誌》第七回:“若使群臣知畏法,何須雞犬黷神明。”
3.多而煩;叢雜。
《書·說命中》:“黷於祭祀,時謂弗欽。”
宋王安石《招約之職方並示正甫書記》詩:“鬼營誅荒梗,人境掃喧黷。”
4.濫用。
清聖祖《中秋日聞海上捷音》詩:“來庭豈為修文德,柔遠初非黷武功。”參見“黷武”。
5.黑色。
《文選·左思〈吳都賦〉》:“碕岸為之不枯,林木為之潤黷。”
李善註:“黷,黑茂貌。”
6.輕慢不敬。
《公羊傳·桓公八年》:“亟則黷,黷則不敬。”
何休註:“黷,渫黷也。”
《新唐書·黎幹傳》:“《白虎通義》曰:‘祭天歲一者何?事之不敢黷也。’故因歲之陽氣始達而祭之。今一歲四祭,黷莫大焉。”
宋周煇《清波別誌》卷下:“則親疏有別,尊卑不黷。”
7.狎近。
《漢書·枚臯傳》:“臯不通經術,詼笑類俳倡,為賦頌,好嫚戲,以故得媟黷貴幸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文帝紀》:“禮不墓祭,欲存亡之不黷也。”
8.貪汙;貪求。
《南史·劉善明傳》:“及累為州郡,頗黷財賄。”
宋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九:“張虔劍多貪……取人產業,贖貨無厭,蜀民怨之。”
《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史料·全粵義士義民公檄》:“貪黷之心,不殊蛇虺。”
9.毀謗。
《三國誌·吳誌·諸葛恪傳》:“由此眾庶失望,而怨黷興矣。”
10.謂抵銷或彌補過失。
清侯方域《陳將軍二鶴記》:“顧謂其門下客:‘有能知鶴者乎?其偕之以來。’既而曰:‘是黷鶴也。吾尤李氏而黷焉。’”
阅读:110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