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足之蟲
【成語】:百足之蟲
【拼音】:bǎi zú zhī chóng
【解釋】:百足:一種多節多足的爬蟲,即馬陸。比喻有實力基礎的勢力,雖一時敗落,但不會很快徹底垮臺。也指某一惡勢力被摧垮後余孽尚存。
【出處】:明·徐學謨《歸有園塵談》:“吝者自能致富,然一有事則為過街老鼠;俠者或致破家,然一有事則為百足之蟲。”
【示例】:高陽《胡雪巖全傳·紅頂商人》:“也知道松江漕幫是‘~,死而不僵’,不願多事。”
【近義詞】:
【反義詞】:
【語法】:作賓語、定語;形容壞勢力
(百足之蟲,百足之蟲)
1.馬陸的別名。體長而稍扁,長寸餘,由許多環節構成,各節有足一至二對。中斷成兩截,頭尾仍能各自行走。多用以比喻故國、舊家或勢位富厚的人。
漢桓譚《新論·辨惑》:“百足之蟲,共舉一身,安得不濟。”
明李贄《戰國論》:“百足之蟲,遲遲復至二百四十餘年者,皆管仲之功,五霸之力也。”
《明史·丘蕣傳》:“貪墨成風,生民塗炭,而所劾罷者大都單寒軟弱之流。茍百足之蟲,傅翼之虎,即贓穢狼籍,還登薦剡。”
鄒韜奮《美國對歐戰怎麽樣》:“在事實上,英法是‘百足之蟲’的帝國主義國家。如我們認為德國就可能在短時期內把它們完全消滅,也未免把事情看得過於簡單。”參見“百足之蟲,至死不僵。”
2.蜈蚣的俗稱。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:“就是那赤足蜈蚣,俗名‘百腳’,又名‘百足之蟲’。”參閱《埤雅·釋蟲》。
阅读:183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