亂臣賊子
【成語】:亂臣賊子
【拼音】:luàn chén zéi zǐ
【解釋】:亂臣:叛亂之臣;賊子:忤逆之子。舊指不守君臣、父子之道的人。後泛指心懷異誌的人。
【出處】:《孟子·藤文公下》:“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亂臣賊子俱。”
【示例】:有賊不討,則故君不得書葬,新君不得書即位,所以防~,法至嚴也。 ★清·愛新覺羅·多爾袞《致史可法書》
【近義詞】:逆臣賊子
【反義詞】:忠君愛國
【語法】: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心懷異誌的人
【英文】:ministers or generals who rebel against their monarch or collaborate with the enemy
【成語故事】:春秋時期,魯國政權被季孫氏、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控制,魯定公成為一個傀儡,他聽說孔子主張“君臣綱常”,召見孔子說他最恨季氏等亂臣賊子。孔子分析魯國的內憂外患,建議他外聯齊國,內部重振君威,制定了一系列措施
《漢書·王莽傳贊》:“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,考其禍敗,未有如莽之甚者也。”
宋文天祥《過平原作》詩:“亂臣賊子歸何處,茫茫煙草中原土。”
2.泛稱壞人。
巴金《秋》二十:“聽說廣東有什麽新派人物提倡‘萬惡孝為首,百善淫為先’。這種亂臣賊子真是人人得而誅之。”
阅读:170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