軍
簡體軍字的筆畫:6畫;繁體軍字筆畫:9畫。
(軍,軍)
jūn
ㄐㄩㄣ
〔《廣韻》舉雲切,平文,見。〕
1.軍隊。
《孫子·謀攻》:“凡用兵之法……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。”
唐韓愈《曹成王碑》:“良不得已,錯愕迎拜,盡降其軍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五九回:“史進點軍,折了一半。”
陳毅《十年》詩:“看我們風馳電掣,橫掃千軍。”
2.軍隊的編制單位。
《周禮·夏官·序官》:“凡制軍,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。”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萬人為一軍。”
韋昭註:“萬人為軍,齊制也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西京賦〉》:“五軍六師,千列百重。”
李善註:“《漢官儀》:‘漢有五營。’五軍,即五營也。”
3.在現代為軍隊編制的一級。由數個師和若幹戰鬥、保障部(分)隊組成。
朱德《和郭沫若同誌〈登爾雅臺懷人〉》:“千村淪落悲三楚,四位‘英雄’喪廿軍。”
4.指兵種。如:陸軍、海軍、空軍。
5.軍營,營壘。
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宋、齊、衛皆失軍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左傳二》:“軍者,謂營壘也。”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王乃之壇列,鼓而行之至於軍。”
韋昭註:“軍,所軍之地也。”
唐韓愈《曹成王碑》:“救兵州東北屬鄉,還,開軍受降。”
6.駐屯。
《左傳·桓公八年》:“楚子伐隨,軍於漢淮之間。”
唐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:“出師征之,其眾十旅,軍其城下,告以福禍。”
清姚錫光《東方兵事紀略·奉東》:“十七日,我師踰一面山,前鋒逼靉河而軍。”
7.包圍;攻圍。
《周禮·秋官·朝士》:“凡盜賊軍鄉邑及家人殺之無罪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周官二》:“軍者,圍也。”
銀雀山漢墓竹簡《孫臏兵法·十陣》:“疏而不可蹙,數而不可軍者,在於慎。”
8.攻擊;攻滅。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﹝齊桓公﹞軍譚遂,而不有也,諸侯稱寬。”
韋昭註:“軍,謂以軍滅之。”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析公曰:‘楚師輕窕,易震蕩也。若多鼓鈞聲,以夜軍之,楚師必遁。’”楊伯峻註:“軍之,猶言全軍合攻之。”
9.指揮軍隊。
《左傳·桓公五年》:“鄭師合以攻之,王卒大敗。
祝聃射王中肩,王亦能軍。”
杜預註:“雖軍敗身傷,猶殿而不奔,故言能軍。”
楊伯峻註:“王雖受肩傷,尚能指揮全軍。”
《金史·撒合輦傳》:“時輦疽發於背,不能軍。”
《清史稿·聖祖紀一》:“尚可喜老病不能軍。”
10.兵卒,徒眾。舊題漢李陵《答蘇武書》:“以五千之眾,對十萬之軍,策疲乏之兵,當新羈之馬。”
《新唐書·陳子昂傳》:“山陵穿復,必資徒役,率臒弊之眾,興數萬之軍,調發近畿,督抶稚老,鏟山輦石,驅以就功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四:“楊化是個北邊窮軍,好的是燒刀子。”
11.從軍。
明徐渭《雌木蘭》第一齣:“越國女尚要白猿教,俺替爺軍,怎不捉青蛇鍊,遶紅裙一股霜摶!”
12.唐代設兵戍守之地的軍事機構。
《新唐書·兵誌》:“唐初,兵之戍邊者,大曰軍,小曰守捉,曰城,曰鎮,而總之者曰道。若盧龍軍一,東軍等守捉十一,曰平盧道。”
13.宋代行政區域名。
宋置全國為十八路,下設州、府、軍、監三百二十二。
《宋史·職官誌七》:“諸府置知府事一人,州、軍、監亦如之。掌總理郡政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五:“永康軍導江縣迎祥寺有唐女真吳彩鸞書《佛本行經》六十卷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四一回:“人見他黑瘦輕捷,因此喚他做通臂猿,見在這無為軍城裏黃文炳家做生活。”
14.刑法的一種。一般指充軍。
《明史·刑法誌一》:“而軍有終身,有永遠。永遠者,罰及子孫,皆以實犯死罪減等者充之。”
清錢泳《履園叢話·耆舊·秦參將》:“嘉慶初年,同房科某以賑濟侵蝕事下獄,罪應軍。”
15.用同“君”。
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政脩則民親其上,樂其君,而輕為之死。故曰:凡在於軍,將率末事也。”
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曰:“舊本作‘凡在於軍’,今案當是‘君’字。”
阅读:358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