瘞
簡體瘞字的筆畫:14畫;繁體瘞字筆畫:15畫。
(瘞,瘞)
yì
〡ˋ
〔《廣韻》於罽切,去祭,影。〕
1.埋物祭地。
《詩·大雅·雲漢》:“旱既大甚,薀隆蟲蟲;不殄禋祀,自郊徂宮;上下奠瘞,靡神不宗。”
毛傳:“上祭天,下祭地,奠其幣,瘞其物。”
高亨註:“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為瘞。”
《周禮·秋官·犬人》:“犬人掌犬牲,凡祭祀共犬牲,用牷物,伏瘞亦如之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瘞謂埋祭也。”
漢揚雄《河東賦》:“伊年暮春,將瘞後土。”
2.埋葬。
晉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夭赤子於新安,坎路側而瘞之。”
唐韓愈《祭十二兄文》:“生不偕居,疾藥不親,斂不摩棺,瘞不繞墳。”
明陳繼儒《偃曝談餘》卷上:“鳳死時,山之僧以石函瘞其骨於山巔,壘磚為塔覆之,山因以名。”
太平天國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:“﹝鄉兵﹞被傷者生則醫,死則瘞,有妻子者議恤。”
3.墳墓。
晉幹寶《搜神記》卷十五:“我死當復生。埋我,以竹杖柱於瘞上,若杖折,掘出我。”
《晉書·王敦傳》:“有司議曰:‘王敦滔天作逆,有無君之心,宜依崔杼、王淩故事,剖棺戮屍,以彰元惡。’於是發瘞出屍,焚其衣冠,跽而刑之。”
4.埋藏;隱藏。
《新唐書·魏徵傳》:“大理卿馬曙有犀鎧數十首,懼而瘞之。”
元張可久《紅繡鞋·三衢山中》曲:“仙橋藏老樹,石筍瘞蒼雲。”
阅读:99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