杷
杷字的筆畫:8畫;
I
pá
ㄆㄚˊ
〔《廣韻》蒲巴切,平麻,並。〕
1.農具名。一端有柄,一端有齒,用以聚攏、耙梳穀物或整地等。齒用竹、木或鐵等製成。
《急就篇》卷三:“捃穫秉把插捌杷。”
顏師古註:“無齒為捌,有齒為杷,皆所以推引聚禾穀也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豉》:“翻訖,以杷平豆,令漸薄,厚一尺五寸許。”
宋江休復《江鄰幾雜誌》:“解池鹽,歲課愈多而不精。耆老雲:‘每南風起,鹽結,須以杷翻轉,令風吹則堅實。’”
2.用杷一類工具把東西耙梳、聚攏。
漢王充《論衡·順鼓》:“塹道作坎,榜驅內於塹坎,杷蝗積聚以千斛數。”
3.指用手扒。
《漢書·貢禹傳》:“農夫父子暴露中野,不避寒暑,捽屮杷土,手足胼胝。”
顏師古註:“杷,手掊之也。”
唐韓愈《月蝕詩效玉川子作》:“杷沙腳手鈍,誰使女解緣。”
4.見“枇杷”。
5.姓。
漢靈帝時有巴康避董卓難,改為杷氏。
II
bà
ㄅㄚˋ
〔《廣韻》白駕切,去禡,並。〕
〔《廣韻》傍卦切,去卦,並。〕
1.耙。碎土、平地的農具。用牛等牽引。
南朝梁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四月,有鳥名穫穀,其名自呼,農人候此鳥,則犁杷上岸。”
元睢景臣《哨遍·高祖還鄉》套曲:“也曾與我餵牛切草,拽杷扶鋤。”
2.用耙碎土、平地。
III
bà
ㄅㄚˋ
〔《集韻》必駕切,去禡,幫。〕
器具的柄。
《晉書·王濛傳》:“臨殯,劉惔以犀杷麈尾置棺中。”
阅读:119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