蕩子
(蕩子,蕩子)
1.指辭家遠出、羈旅忘返的男子。
《文選·古詩<青青河畔草>》:“蕩子行不歸,空床難獨守。”
李善註:“《列子》曰:有人去鄉土遊於四方而不歸者,世謂之為狂蕩之人也。”
唐杜甫《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》詩:“參卿休坐幄,蕩子不還鄉。”
元本高明《琵琶記·趙五娘憶夫》:“君身豈蕩子,妾非蕩子婦。”
嚴復《出都留別林紓》詩:“可憐一卷《茶花女》,斷盡支那蕩子腸。”
2.浪蕩子。謂遊手好閑,不務正業或敗壞家業的人。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章阿端》:“妾章氏,小字阿端,誤適蕩子,剛愎不仁,橫加折辱。”
清周在浚《行述》:“女,吳興人,北裏朱某計購之渡江,逼與蕩子夜合,女弗從。”
巴金《沈默集·丹東的悲哀》:“他說那些喝酒賭錢吃得飽飽貪圖淫樂的蕩子,是共和國的大敵。”
阅读:114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