訛脫
(訛脫,訛脫)
I
指文字上的錯誤、脫漏。
宋趙善愖《柳文後跋》:“及到官,首取閱之,乃大不然,訛脫特甚。”
清張之洞《讀古人文集》:“若坊刻《文選集腋》,訛脫璅碎,首尾不具,掇拾入文,無益有害。”
易宗夔《新世說·夙慧》:“潘稼堂資稟絕人,幼有聖童之目,覽歷書一過,即能闇誦,無所訛脫,首尾不遺一字。”
胡適《陸賈<新語>考》:“大概《子彙》本另出於一種較古的底本,故訛脫最少。”
II
指文字上的錯誤、脫漏。
宋趙善愖《柳文後跋》:“及到官,首取閱之,乃大不然,訛脫特甚。”
清張之洞《讀古人文集》:“若坊刻《文選集腋》,訛脫璅碎,首尾不具,掇拾入文,無益有害。”
易宗夔《新世說·夙慧》:“潘稼堂資稟絕人,幼有聖童之目,覽歷書一過,即能闇誦,無所訛脫,首尾不遺一字。”
胡適《陸賈<新語>考》:“大概《子彙》本另出於一種較古的底本,故訛脫最少。”
阅读:110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