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
大字的筆畫:3畫;
I
dà
ㄉㄚˋ
〔《廣韻》徒蓋切,去泰,定。〕
〔《廣韻》唐佐切,去箇,定。〕
亦作“夫”。
1.與“小”相對。形容體積、面積、數量、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。
《詩·小雅·吉日》:“發彼小豝,殪此大兕。”
漢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:“然在諸侯之位,不敢言遊戲之樂,苑囿之大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六六回:“城內有座樓,喚做翠雲樓,樓上樓下,大小有百十個閣子。”
2.大小的程度。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奚蠡大容一鬥。”
3.粗,形容條狀物橫剖面大。
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其大木擁腫而不中繩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。”
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上》:“時有長人巨無霸,長一丈,大十圍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餅法》:“挼如箸大,一尺一斷,著水盆中浸。”
4.擴大;光大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此匹夫之勇,敵一人者也。王請大之!”
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卑其誌意,大其園囿,高其臺。”
《陳書·周弘正傳》:“庶改澆競之俗,以大吳國之風。”
唐柳宗元《故溫縣主簿韓君墓誌》:“嗣以文行大其家業。”
5.尊重;重視。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大天而思之,孰與物畜而制之!”
《穀梁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會於溫,言小諸侯。
溫,河北地,以河陽言之,大天子也。”
晉陶潛《讀史述九章·魯二儒》:“《易》大隨時,迷變則愚。”
6.贊美;稱揚。
《公羊傳·襄公十九年》:“還者何?善辭也。何善爾?大其不伐喪也。”
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,《春秋》大之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河水四》:“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北,墓前有廟,廟前有碑,永嘉四年,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,大其功德,遂建石室,立碑樹桓。”
7.敬詞。
《史記·樗裏子甘茂列傳》:“大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尊其道德,故雲‘大項橐’。”如:大唐、大宋、大皇帝;大作、大劄。
8.誇張;誇大。
《禮記·表記》:“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,不自尚其功。”
孔穎達疏:“大,謂誇大。”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劉季固多大言,少成事。”
9.驕傲;自大。
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閔馬父笑,景伯問之,對曰:‘笑吾子之大也。’”韋昭註:“謂驕滿也。”
《後漢書·皇後紀序》:“秦併天下,多自驕大,宮備七國,爵列八品。”
《警世通言·王安石三難蘇學士》:“因蘇爺久在丞相門下往來,徐倫自小書房答應,職任烹茶,就如舊主人一般,一時大不起來。”
10.善;好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探賾索隱,鉤深致遠,以定天下之吉兇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龜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大哉言矣!”
11.老,時間長。
《爾雅·釋木》:“大而皵,楸。”
邢昺疏引樊光雲:“大者老也。”
毛澤東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:“舊債不僅減息,連老本也不許債主有逼取之事。貧農說:‘怪不得,年歲大了,明年再還吧!’”
12.指年長的人或尊長。
《詩·小雅·楚茨》:“既醉既飽,小大稽首。”
鄭玄箋:“小大,猶長幼也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西京賦〉》:“小必有之,大亦宜然。”
薛綜註:“小謂庶人,大謂王者。”
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婆婆休得耍水性,做大不尊小不敬。”
13.指排行第一。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風操》:“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兒耳!”唐高適有《別董大二首》詩。
14.表示範圍廣。
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大報天而主日也。”
鄭玄註:“大猶遍也。”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酈山事大畢,今釋阿房宮弗就,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。”
15.表示程度深。
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:“漢王大怒而罵,陳平躡漢王。”
唐張鷟《遊仙窟》:“五嫂大能作舞,且勸作一曲。”
宋蔡絛《鐵圍山叢談》卷六:“零陵香草……在嶺南,初不大香;一持出嶺北,則氣頓馨烈。”
柳青《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》:“今年擴社和去年大不一樣。”
16.猶大率,大概。
漢賈誼《新書·數寧》:“故聖王之起,大以五百為紀。”
《史記·大宛列傳》:“其俗土著,大與大夏同,而卑溼暑熱雲。”
17.放在某些時令、時間前,表示強調。
葉聖陶《多收了三五鬥》:“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,到了埠頭。”如:大熱天、大晴天。
18.我國古代哲學術語。含義與“道”同。
《老子》:“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強為之名曰大。”
19.指大錢或大子兒。亦泛指錢。
王統照《五十元》:“值幾個大?怎麽說吧……我是土匪,我就會上你的賬。”
楊振聲《報復》:“在漁家的日月,春天漁市一過,各人腰包裏都有幾個大。”
20.方言。爹,父親。
明沈榜《宛署雜記·民風二》:“父曰爹,又曰別,又曰大。”杜鵬程《延安人》二:“我大我媽,都在這裏哩!”
21.用以稱伯父或叔父。
歐陽山《高幹大》第九章:“他的二大羅生旺,就是現今的鄉長。”
II
dài
ㄉㄞˋ
〔《廣韻》徒蓋切,去泰,定。〕
1.見“大夫”、“大王”等。
2.通“待”。
《敦煌變文集·八相變》:“未向此間來救度,且於何處大基緣。”
蔣禮鴻通釋:“‘大’就是待。”
元關漢卿《拜月亭》第三摺:“梅香!安排香桌兒去,我大燒炷夜香咱。”
元朱庭玉《夜行船·悔悟》套曲:“草草花花一夢驚,斷了喬行徑,大著多情換寡情。”
3.通“代”。世代。
《敦煌變文集·李陵變文》:“陵家曆大為將軍,世世從軍為國征。”
III
tài
ㄊㄞˋ
〔《集韻》他蓋切,去泰,透。〕
“太”的古字。
《詩·鄘風·蝃蝀》:“乃如之人也,懷昏姻也,大無信也,不知命也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大音泰。”
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居簡而行簡,無乃大簡乎?”清江沅《說文釋例》:“古隻作‘大’,不作‘太’,亦不作‘泰’。
《易》之‘大極’,《春秋》之‘大子’、‘大上’,《尚書》之‘大誓’、‘大王王季’,《史》《漢》之‘大上皇’、‘大後’,後人皆讀為‘太’,或徑改本書,作‘太’及‘泰’。”
阅读:306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