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暵

暵字的筆畫:15畫;

hàn

ㄏㄢˋ

〔《廣韻》呼旰切,去翰,曉。〕

〔《廣韻》呼旱切,上旱,曉。〕

1.萎縮;乾枯。

《詩·王風·中谷有蓷》:“中谷有蓷,暵其乾矣。”

毛傳:“暵,菸貌。”

宋蘇軾《祈晴風伯祝文》:“陰淫為霖,神能散之;下土墊澇,神能暵之。”

2.乾旱。

《周禮·春官·女巫》:“旱暵則舞雩。”

《新唐書·裴漼傳》:“今自冬徂春,雨不時降,人心憔然,莫知所出,而土木方興,時暵之孽,職為此發。”

元鄧文原《登五嶺》詩:“維時清秋暵,老龍猶泥蟠。”

清趙翼《題甘雨應期圖》詩:“回憶歊陽暵為厲,家家禱雨聲如沸。”

3.熱。

《說文·日部》“暵”字下引《易》:“燥萬物者莫暵乎火。”今本《易·說卦》“暵”作“熯”。

陸德明釋文:“暵,音漢,雲熱暵也。”

高亨註:“熯、暵古字通用。莫熯於火,謂莫熱於火。”

梁啟超《新民說》第二節:“人之患瘵者,風寒、暑溼、燥火,無一不足以侵之。若血氣強盛、膚革充盈者,冒風雪、犯暴暵……何有焉?”

4.曝曬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旱稻》:“凡下田停水處……墝埆而殺種--其春耕者,殺種尤甚,故宜五六月暵之,以擬穬麥。”參見“暵地”。

阅读:1243

●暵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