狀
簡體狀字的筆畫:7畫;繁體狀字筆畫:8畫。
(狀,狀)
zhuàng
ㄓㄨㄤˋ
〔《廣韻》鋤亮切,去漾,崇。〕
1.形狀;形態。
《呂氏春秋·明理》:“其雲狀有若犬、若馬、若白鵠、若眾車。”
高誘註:“雲氣形狀如物之形也。”
唐韓愈《〈高君仙硯銘〉序》:“儒生高常,與予下天壇中路,獲硯石,似馬蹄狀。”
2.指容貌。
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王後悅其狀。”
鮑彪註:“狀,貌。”
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有若狀似孔子。”
漢劉向《列女傳·陳女夏姬》:“其狀美好無匹。”
3.情狀;情由。
《鶡冠子·夜行》:“此皆有驗,有所以然者,隨而不見其後,迎而不見其首,成功遂事,莫知其狀。”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舍人弟上變,告信欲反狀於呂後。”
《北齊書·祖珽傳》:“﹝高元海﹞明旦面奏,具陳珽不合之狀。”
唐韓愈《獨孤府君墓誌銘》:“君奏疏諫,召見問狀,有言動聽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六:“張氏在陽間恰像做夢一般,也夢見陰司對理之狀。”
4.謂有事實依據;有跡象表明。
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今人言君皆有狀,天子重致君獄,欲令君自為計。”
《金史·宗翰傳》:“闍母再奏宋敗盟有狀,宗翰、宗望俱請伐宋。”
《新唐書·馮盎傳》:“﹝盎﹞反未狀,當懷之以德,盎懼,必自來。”
5.功績;善狀。
《史記·夏本紀》:“﹝舜﹞行視鯀之治水無狀,乃殛鯀於羽山以死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言無功狀。”
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誼自傷為傅無狀,常哭泣。”
顏師古註:“無善狀。”
宋蘇軾《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》:“又官吏無狀,於給散之際,必令酒務設鼓樂倡優,或關撲賣酒牌子,農民至有徒手而歸者。”
清袁枚《新齊諧·猴怪》:“因其前世居官無狀,仍罰為女身。”
6.禮貌。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,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司文郎》:“寺中有餘杭生先在,王以比屋居,投刺焉,生不之答。朝夕遇之,多無狀。”
7.陳述。
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自狀其過,以不當亡者眾;不狀其過,以不當存者寡。”
郭象註:“多自陳其過狀,以為不當亡者眾也。”
唐元稹《永福寺石壁〈法華經〉記》:“沙門釋惠皎自狀其事。”
宋洪邁《容齋三筆·老人該恩官封》:“故漳州軍事判官晁仲康之母黃氏,年九十一矣,其第四子仲詢走京師狀其事。”
8.形容;描繪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物色》:“故灼灼狀桃花之鮮,依依盡楊柳之貌。”
唐柳宗元《遊黃溪記》:“至初潭,最奇麗,殆不可狀。”
明謝榛《四溟詩話》卷二:“‘柳塘春水漫,花塢夕陽遲。’‘夕陽遲’則繫花,‘春水’何須柳也。此聯妙於狀景,華而不靡,精而不刻。”
魯迅《漢文學史綱要》第一篇:“狀水曰汪洋澎湃。”
9.類似,好像。
《荀子·禮論》:“狀乎無形影,然而成文。”
楊倞註:“狀,類也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穀水》:“遊觀者升降可閣,出入虹陛,望之狀鳧沒鸞舉矣。”
唐司空曙《早春遊望》詩:“青草狀寒蕪,黃花似秋菊。”
10.文體名。向上級陳述意見或事實的文書。如:奏狀;訴狀;供狀。
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充國上狀曰:‘……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。’”唐韓愈《論今年權停舉選狀》:“謹詣光順門奉狀以聞。伏聽聖旨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劉姓》:“劉恨恨不已,竊肆中筆,復造狀,藏懷中,期以必告。”
11.指敘述人物生平行事的文字。
漢以後多稱為“行狀”。
《後漢書·王符傳》:“覽察其狀,則德侔顏冉,詳覈厥能,則鮮及中人。”
唐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或恐尚逸墜,未集太史氏,敢以狀私於執事。”
姚華《論文後編·目錄中》:“是以諸家為狀,三代籍貫,必列文前,於文之末,必書‘謹狀’。”
12.指褒獎、委任等文件。
13.古代行狀、書疏等結尾用語。
南朝梁任昉《齊竟陵文宣王行狀》:“易名之典,請遵前烈。謹狀。”
唐陳子昂《上蜀川安危事》:“惟乞早降使按察,謹狀。
聖曆元年五月十四日通直郎行右拾遺陳子昂狀。”
宋趙彥衛《雲麓漫鈔》卷四:“古尺牘之制,‘某頓首’或‘再拜’或‘啟’;唐人始更為‘狀’,末雲‘謹奉狀謝不宣,謹狀’,或雲‘謹上狀不宣,謹狀,月日,某官姓名,狀上某官’。”
14.指書信。
唐韓愈《與鄂州柳中丞書》之二:“是以前狀輒述鄙誠,眷惠手翰還答,益增欣悚。”
宋歐陽修《又與韓忠獻王書》:“脩前在潁,曾一拜狀。尋以移守南都,苦於當道,頗闕修問,徒切瞻思。”
15.通“藏”。參見“狀匿”。
16.通“裝”。
《墨子·備突》:“門旁為橐,充竈狀柴艾,寇即入,下輪而塞之,鼓橐而熏之。”
岑仲勉簡註:“狀即‘裝’,言滿竈裝入柴艾。”
阅读:126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