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誓

誓字的筆畫:14畫;

I

shì

ㄕˋ

〔《廣韻》時制切,去祭,禪。〕

1.軍中發布有關告戒、約束將士的號令。

《書·牧誓》:“稱爾戈,比爾幹,立爾矛,予其誓。”

《左傳·閔公二年》:“夫帥師,專行謀,誓軍旅,君與國政之所圖也。”

杜預註:“宣號令也。”

唐玄宗《條制蕃夷事宜詔》:“誓將士必須以罰以賞。”

2.指告戒、約束將士的言辭。

《周禮·秋官·士師》:“以五戒先後刑罰,毋使罪麗於民。一曰誓,用之於軍旅。”

宋張表臣《珊瑚鉤詩話》卷三:“即師眾而申之者謂誓。”

3.立誓;發誓。

《管子·大匡》:“鮑叔乃誓曰:‘事之濟也,聽我令;事之不濟也,免公子者為上,死者為下,吾以五乘之實距路。’”漢阮瑀《為曹公作書與孫權》:“光武指河而誓朱鮪。”
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獻六·溪州銅柱記》:“誓山川兮告鬼神,保子孫兮千萬春。”

4.盟約;誓言。

《詩·衛風·氓》:“言笑晏晏,信誓旦旦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與己為信誓,許階至於老者旦旦然懇測款誠如是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祝盟》:“漢祖建侯,定山河之誓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二八回:“你說有呢就有,沒有就沒有,起什麽誓呢!”

5.告訴。

《儀禮·大射》:“司射西面誓之曰:‘公射大侯,大夫射參,士射幹。’”鄭玄註:“誓,猶告也。”

6.接受爵命。

《周禮·春官·典命》:“凡諸侯之適子,誓於天子,攝其君,則下其君之禮一等。”

鄭玄註:“誓,猶命也。言誓者,明天子既命以為之嗣,樹子不易也。”

7.謹慎。

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:“曲藝皆誓之。”

鄭玄註:“誓,謹也。皆使謹習其事。”

8.銘刻,牢記。參見“誓肌”。

9.通“逝”。發語詞。

晉陶潛《答龐參軍》詩:“嘉遊未斁,誓將離分。”

王瑤註:“誓,同‘逝’,發聲字,無義。”

10.通“哲”。

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聞在昔,有國誓王之不綏於恤。”

朱右曾校釋:“誓當為哲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上》“誓字古文”:“誓字又有折音。

《逸周書·商誓篇》‘商先誓王’,《皇門篇》‘有國誓王’,皆借‘誓’為‘哲’。”

11.文體名。

《書》有《甘誓》、《湯誓》、《牧誓》等。

《文選·班固〈典引〉》:“誥誓所不及已。”

李善註:“本事曰誥,戎事曰誓。”

南朝梁蕭統《〈文選〉序》:“書誓符檄之品,弔祭悲哀之作。”

魯迅《漢文學史綱要》第二篇:“《書》之體例有六:曰典,曰謨,曰訓,曰誥,曰誓,曰命,是稱六體。”

II

shì

ㄕˋ

〔《廣韻》時制切,去祭,禪。〕

1.軍中發布有關告戒、約束將士的號令。

《書·牧誓》:“稱爾戈,比爾幹,立爾矛,予其誓。”

《左傳·閔公二年》:“夫帥師,專行謀,誓軍旅,君與國政之所圖也。”

杜預註:“宣號令也。”

唐玄宗《條制蕃夷事宜詔》:“誓將士必須以罰以賞。”

2.指告戒、約束將士的言辭。

《周禮·秋官·士師》:“以五戒先後刑罰,毋使罪麗於民。一曰誓,用之於軍旅。”

宋張表臣《珊瑚鉤詩話》卷三:“即師眾而申之者謂誓。”

3.立誓;發誓。

《管子·大匡》:“鮑叔乃誓曰:‘事之濟也,聽我令;事之不濟也,免公子者為上,死者為下,吾以五乘之實距路。’”漢阮瑀《為曹公作書與孫權》:“光武指河而誓朱鮪。”
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獻六·溪州銅柱記》:“誓山川兮告鬼神,保子孫兮千萬春。”

4.盟約;誓言。

《詩·衛風·氓》:“言笑晏晏,信誓旦旦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與己為信誓,許階至於老者旦旦然懇測款誠如是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祝盟》:“漢祖建侯,定山河之誓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二八回:“你說有呢就有,沒有就沒有,起什麽誓呢!”

5.告訴。

《儀禮·大射》:“司射西面誓之曰:‘公射大侯,大夫射參,士射幹。’”鄭玄註:“誓,猶告也。”

6.接受爵命。

《周禮·春官·典命》:“凡諸侯之適子,誓於天子,攝其君,則下其君之禮一等。”

鄭玄註:“誓,猶命也。言誓者,明天子既命以為之嗣,樹子不易也。”

7.謹慎。

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:“曲藝皆誓之。”

鄭玄註:“誓,謹也。皆使謹習其事。”

8.銘刻,牢記。參見“誓肌”。

9.通“逝”。發語詞。

晉陶潛《答龐參軍》詩:“嘉遊未斁,誓將離分。”

王瑤註:“誓,同‘逝’,發聲字,無義。”

10.通“哲”。

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聞在昔,有國誓王之不綏於恤。”

朱右曾校釋:“誓當為哲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上》“誓字古文”:“誓字又有折音。

《逸周書·商誓篇》‘商先誓王’,《皇門篇》‘有國誓王’,皆借‘誓’為‘哲’。”

11.文體名。

《書》有《甘誓》、《湯誓》、《牧誓》等。

《文選·班固〈典引〉》:“誥誓所不及已。”

李善註:“本事曰誥,戎事曰誓。”

南朝梁蕭統《〈文選〉序》:“書誓符檄之品,弔祭悲哀之作。”

魯迅《漢文學史綱要》第二篇:“《書》之體例有六:曰典,曰謨,曰訓,曰誥,曰誓,曰命,是稱六體。”

阅读:2016

●誓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