搴
搴字的筆畫:14畫;
qiān
ㄑ〡ㄢ
〔《廣韻》九輦切,上獮,見。〕
〔《集韻》丘虔切,平仙,溪。〕
1.拔取;采取。
《晏子春秋·諫下九》:“寡人不席而坐地,二三子莫席,而子獨搴草而坐之,何也?”
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搴長茭兮沈美玉,河伯許兮薪不屬。”
南朝宋謝靈運《郡東山望溟海》詩:“采蕙遵大薄,搴若履長洲。”
明劉基《再次韻時閏九月九日菊》:“愁見飛蓬垂雪領,笑搴落蕊入霞觴。”
2.舉;扛。
宋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後集·本朝雜記上》:“王初寮作《宣德門成賞功制》雲:‘閣道穹隆,兩觀搴翔於霄漢;闕庭煥麗,十戶開闔於陰陽。’”
《西遊記》第四二回:“那行者搴著鐵棒,呵呵大笑,自澗那邊而來。”
朱自清《航船中的文明》:“士大夫雖也搴著大旗擁護精神文明,但千慮不免一失。”
3.草名。即藆。
《爾雅·釋草》:“搴,櫃胊。”
郝懿行義疏:“上文藆藅。
《釋文》:藆,本亦作搴。然則即藆也。”
4.通“褰”。揭起;撩起。
唐杜甫《大雲寺贊公房》詩之四:“明霞爛複閣,霽霧搴高牖。”
明李東陽《習隱》詩:“搴裳步花影,欲動愁闌珊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陸判》:“忽有人搴簾入,視之,則判官也。”
阅读:116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