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以

以字的筆畫:5畫;

I

〡ˇ

〔《廣韻》羊己切,上止,以。〕

1.任用;使用;運用。

《書·立政》:“繼自今立政,其勿以憸人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王當繼續從今已往立其善政,其勿用憸利之人。”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道原》:“人皆以之,莫知其名。人皆用之,莫見其刑(形)。”

《禮記·儒行》:“禮之以,和為貴。”按,《論語·學而》以作“用”。

《韓非子·揚權》:“聖人執要,四方來效。虛而待之,彼自以之。”舊註:“以,用也。君但虛心以待之,彼則各自用其能也。”

唐張說《故洛陽尉馬府君碑》:“王者之師,將德是以。討叛惟武,攜遠在寬。”

2.使。

《管子·水地》:“﹝慶忌﹞乘小馬,好疾馳,以其名呼之,可使千裏外一日反報……蟡者一頭而兩身,其形若蛇,其長八尺,以其名呼之,可以取魚鱉。”按,“可以”與“可使”為互文,又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郭璞註引《管子》“可以”作“可使”。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管仲以其君霸,晏子以其君顯。

管仲、晏子猶不足為與?”
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泠向謂秦王曰:‘向欲以齊事王,使攻宋也。

宋破,晉國危,安邑王之有也。’”高誘註:“以,猶‘使’也。”

3.認為。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﹝公﹞告郈孫,郈孫以可,勸。”

《新唐書·蕭瑀傳》:“﹝瑀﹞每燕見,輒言:‘玄齡輩朋黨盜權,若膠固然,特未反耳。’帝曰:‘知臣莫若君。朕雖不明,寧頓懵臧否?’因為瑀曉解。

瑀以帝有所偏信,帝積久亦不平。”

清黃軒祖《遊梁瑣記·易內奇案》:“張父大悅,以富媳必多粧奩,可增歲入。”

4.及,連及。

《易·小畜》:“九五,有孚攣如,富以其鄰。象曰:有孚攣如,不獨富也。”

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:“以,及也。”

《國語·周語上》引《湯誓》:“余一人有罪,無以萬夫。”
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一:“言無及萬夫。”按,《呂氏春秋·順民》引《湯誓》“以”作“及”。

5.緣故;原因;道理。

《詩·邶風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?必有以也。”

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華子既悟,迺大怒,黜妻罰子,操戈逐儒生。

宋人執而問其以。”

三國魏曹丕《與吳質書》:“少壯真當努力,年一過往,何可攀援?古人思炳燭夜遊,良有以也。”

6.即,立即。詳“以時”。

7.代詞。何,何處。

8.代詞。此,這。
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歲旱,穆公召縣子而問然,曰:‘……吾欲暴巫而奚若?’曰:‘天則不雨,而望之愚婦人,於以求之,毋乃已疏乎!’”陳澔集說:“於以求之,猶言於此求之也。”

《戰國策·魏策三》:“‘無梁孰與無河內急?’王曰:‘梁急。’‘無梁孰與無身急?’王曰:‘身急。’曰:‘以三者,身,上也;河內,其下也。

秦未索其下,而王效其上,可乎?’”

9.介詞。拿;用。
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﹝公子﹞醒,以戈逐子犯。”

宋何薳《春渚紀聞·紫姑書大字》:“墨漿以大器貯,備濡染也。”

魯迅《野草·題辭》:“我自愛我的野草,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。”

10.介詞。表示處置或主使。猶言帶著、率領。

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宮之奇以其族行。”

《史記·晉世家》:“裏克、邳鄭欲內重耳,以三公子之徒作亂。”
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察智·於文傳》:“王誘妾以兒來,尋逐妾,殺兒,焚之。”

11.介詞。介紹論事的標準。猶言“以……論”;“論……”。

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以賢,則去疾不足;以順,則公子堅長。”

《公羊傳·隱公元年》:“立適以長不以賢,立子以貴不以長。”

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以位,則子,君也;我,臣也;何敢與君友也?以德,則子事我者也,奚可以與我友?”

12.介詞。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。猶言憑、根據。

《後漢書·荀彧傳》:“會張邈、陳宮以兗州反操,而潛迎呂布。”

宋蘇軾《張文定公墓誌銘》:“發民築城,日夜不得休息,民大驚擾,爭遷居城中。男女昏會,不復以年。”

明歸有光《項脊軒誌》:“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”

13.介詞。介紹具有的身份或資格。

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將軍蘇建,杜陵人,以校尉從衛將軍青,有功,為平陵侯。”

《漢書·李廣傳》: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。”

錢基博《辛亥南北議和別紀》:“初,唐紹儀以清內閣總理袁世凱代表,伍廷芳以民軍議和代表,自十月二十八日,開議於上海英租界之市政廳。”

14.介詞。為。

《左傳·定公十年》:“所以事君,封疆社稷是以。”

杜預註:“以,猶為也。”

楊伯峻註:“意謂為國家土地之安全,於是事齊。”

15.介詞。在;於。

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其弟以千畝之戰生,命之曰成師。”

《舊唐書·方伎傳·神秀》:“神秀以神龍二年卒,士庶皆來送葬。”

魯迅《二心集·柔石小傳》:“柔石,原名平復,姓趙,以一九○一年生於浙江省臺州寧海縣的市門頭。”

16.介詞。自;從。

漢王符《潛夫論·遏利》:“自古於今,上以天子,下至庶人,蔑有好利而不亡者,好義而不彰者也。”

《漢書·西南夷傳》:“今以長沙豫章往,水道多絕難行。”

17.介詞。與;同。

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主人以賓揖,先入。”

鄭玄註:“以,猶與也。”

《韓詩外傳》卷四:“齊桓公獨以管仲謀伐莒,而國人知之。”以,一本作“與”。

《太平廣記》卷九引晉葛洪《神仙傳·王烈》:“﹝烈﹞少時本太學書生,學無不覽,常以人談論五經百家之言,無不該博。”

18.連詞。表並列,相當於“和”。

《易·鼎》:“得妾以其子,無咎。”
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一:“言得妾與其子也。”

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帝謂文王:‘予懷明德,不大聲以色,不長夏以革。’”馬瑞辰通釋:“按以、與古通用,‘聲以色’猶雲‘聲與色’也,‘夏以革’猶雲‘夏與革’也。”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年》:“﹝季武子﹞賦《常棣》之七章以卒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春秋左傳中》:“以,猶‘與’也。卒,卒章也。言賦《常棣》之七章與卒章也。‘卒’下無‘章’字者,蒙上而省。”

19.連詞。表承接,相當於“而”。

《書·金縢》:“秋,大熟,未獲,天大雷電以風。”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治世之音安以樂,其政和;亂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。”

宋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夫夷以近,則遊者眾;險以遠,則至者少。”

清吳騫《扶風傳信錄》:“家有老母,必稟請以行。”

20.連詞。表承接,相當於“則”。
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今大夫老,而又不自安恬逸,而處以念惡,出則罪吾眾。”

韋昭註:“處,居也。居則念為惡於吳國。”

《文子·上義》:“故有道以禦人,無道則制於人。”

21.連詞。表轉折,相當於“卻”。

漢劉向《說苑·雜言》:“少以犯眾,弱以侮強,忿怒不量力者,兵共殺之。”
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堯無百戶之郭,舜無置錐之地,以有天下。”

22.連詞。因為,由於。

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鄭以救公誤之,遂失秦伯。”

《史記·張釋之馮唐列傳》:“以不能取容當世,故終身不仕。”

宋洪邁《容齋三筆·奸鬼為人禍》:“隋文帝以子秦孝王俊有疾,馳召名醫許智藏。”
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後記》:“臨末我還要記念鐮田誠一君,他是內山書店的店員……三三年七月,以病在故鄉去世。”

23.連詞。因而;因此。
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昔吾有先正,其言明且清,國家以寧,都邑以成,庶民以生。”

漢劉向《列女傳·衛二亂女》:“南子惑淫,宋朝是親,譖彼蒯聵,使之出奔。

悝母亦嬖,出入兩君,二亂交錯,鹹以滅身。”

唐韓愈《唐故秘書少監獨孤府君墓誌銘》:“其後,上將有所相,不可於眾。君與起居舍人李約交章指摘,事以不行。”
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兵智·項梁》:“每有大繇役及喪,梁嘗主辦,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,以知其能,後果舉事。”按“以”
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作“以是”。

24.連詞。如,如果。

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今郡守之權,非特六卿之重也;地幾千裏,非特閭巷之資也;甲兵器械,非特棘矜之用也,以遭萬世之變,則不可稱諱也。”

25.助詞。在句中的作用相當於一個音節,不表義。

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習習谷風,以陰以雨。”

唐韓愈《息國夫人墓誌銘》:“婉婉夫人,有籍宮門。克承其後,以嫁以婚。”

宋司馬光《功名論》:“夫地有草木,天不雨露之,則不能以生;月有光華,日不照望之,則不能以明。”

清顧炎武《贈人》詩:“路旁多行人,一南一以北。南北遂分手,去去焉所極。”

26.助詞。表語氣,用於句末,相當於“矣”。

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蜻蛉其小者也,黃雀因是以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四欲之得也,在於勝理。勝理以治身,則生全以。生全,則壽長矣。”按,“生全以”

《群書治要》卷三九引作“生全矣”。

《七國春秋平話》卷中:“六月之間,下齊七十餘城,皆為郡縣以。”

27.助詞。用在單純方位詞前,組成合成方位詞或方位結構,表示時間、方位、數量的界限。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自有生民以來,未有孔子也。”

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:“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:‘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,誰可與共功者?’”如:他的年齡在三十歲以下。

28.通“已”。已經。

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其聞之者,吾以除之矣。”

《北史·宇文護傳》:“吾念十九入汝家,今以八十矣,凡生汝輩三男二女。”

宋蘇舜欽《答範資政書》:“乃知君子理身格物之道,自有本也,險難以萌而不之見,宜其悔焉。”

29.通“已”。太;甚。

《左傳·文公五年》:“晉陽處父聘於衛,反過寧,寧嬴從之,及溫而還。其妻問之,嬴曰:‘以剛。’《商書》曰:‘沈漸剛克,高明柔克。’夫子壹之,其不沒乎!”楊伯峻註:“以,太也。”
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三月無君則弔,不以急乎?”朱熹註:“以、已通,太也。”

唐韓愈《贈張童子序》:“人皆謂童子耳目明達,神氣以靈,余亦偉童子之獨出於等夷也。”

30.通“已”。止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齊宣王問曰:‘齊桓、晉文之事,可得聞乎?’孟子對曰:‘仲尼之徒無道桓、文之事者……臣未之聞也。無以,則王乎。’”朱熹註:“以、已通用。無已,必欲言之而不止也。”

楊伯峻註:“‘無已’猶言‘不得已’。”

31.通“已”。謂不許,不同意。

漢枚乘《七發》:“誠必不悔,決絕以諾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餘編·文選》:“決絕以諾,‘以’與,‘已’通,言或已或諾,俱決絕而無猶豫也。

《表記》(《禮記》篇名):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,寧有已怨。’鄭註曰:‘已,謂不許也。’”

32.通“有”。

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今楚國雖小,絕長續短,猶以數千裏,豈特百裏哉?”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傳》:“季劄使還,至吳,闔閭以位讓,季劄曰:‘茍前君無廢,社稷以奉,君也。吾誰怨乎?’”社稷以奉,《史記·吳太伯世家》作“社稷有奉”。

33.通“又”。

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舊不必良,以犯天忌,我必克之。”

《淮南子·人間訓》:“民春以力耕,暑以強耘,秋以收斂,冬間無事,以伐林而積之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淮南內篇十八》:“‘以伐林而積之’,當從《太平禦覽》所引,作‘又伐林而積之’。”

II

ㄙˋ

〔《集韻》象齒切,上止,邪。〕

通“似”。

《易·明夷》:“內難而能正其誌,箕子以之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以之,鄭、荀、向作‘似之’。”

高亨註:“按‘以’借為‘似’。”
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“令尹似君矣,將有他誌”孔穎達疏引服虔雲:“言令尹動作以君儀,故雲‘以君矣’。”是服虔所見本“似”作“以”。

明劉侗於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西堤》:“水底偶平不平,而聲以鳴不鳴。”

阅读:2614

●以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