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化

化字的筆畫:4畫;

I

huà

ㄏㄨㄚˋ

〔《廣韻》呼霸切,去禡,曉。〕

1.改變人心風俗;教化;教育。

《易·乾》:“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”

《東觀漢記·茨充傳》:“建武中,桂陽太守茨充,教人種桑蠶,人得其利。至今江南頗知蠶桑織履,皆充之化也。”

三國魏阮籍《樂論》:“夫金石絲竹、鐘鼓管絃之音,幹戚羽旄進退俯仰之容,有之,何益於政?無之,何損於化?”明康海《大復集序》:“弘治時,上興化重文,士大夫翕然從之。”

清顧炎武《郡縣論》九:“化天下之士使之不競於功名,王治之大者也。”

2.受感化;受感染。

《呂氏春秋·大樂》:“天下太平,萬物安寧,皆化其上,樂乃可成。”

《後漢書·桓榮傳》:“初平中,天下亂,避地會稽,遂浮海客交阯,越人化其節,至閭裏不爭訟。”

唐白居易《丘中有一士》詩之二:“所逢茍非義,糞土千黃金。鄉人化其風,薰如蘭在林。”

宋李如箎《東園叢說·語孟說·瞽瞍底豫》:“夫人日與善人居,則不能不化而善,與惡人居,則不能不化而惡。”

3.習俗;風氣。
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黔首改化,遠邇同度。”

漢桓寬《鹽鐵論·本議》:“散敦厚之樸,成貪鄙之化。”

朱自清《中國歌謠》:“鄭衛之音興則淫僻之化流。”

4.治,太平。

唐人避高宗李治諱,改“治”為“化”。

唐李賢註《後漢書》亦隨文改易。

《後漢書·仲長統傳》:“君子用法制而至於化,小人用法制而至於亂。均是一法制也,或以之化,或以之亂,行之不同也。”

《後漢書·爰延傳》:“尚書令陳蕃任事則化,中常侍黃門豫政則亂。”

唐李肇《唐國史補》卷中:“李惠登自軍校授隨州刺史……兵革之後,闔境大化,近代循吏,無如惠登者。”

5.變化;改變。

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雀入於海為蛤,雉入於淮為蜃。黿鼉魚鱉,莫不能化,唯人不能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指瑕》:“斯言一玷,千載弗化。”

唐韓愈《請遷玄宗廟議》:“高祖神堯皇帝,創業經始,化隋為唐,義同周之文王。”

明陳繼儒《珍珠船》卷一:“琉璃馬腦,先以自然灰煮令軟,可以雕刻。自然灰生南海,馬腦兒血所化也。”

李興華《坎坷生平》:“臨行時父親恐怕去大陸沿途有阻礙,所以讓她化個外國名字,辦了個荷蘭護照。”

6.指質變。
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動則變,變則化,唯天下聖誠為能化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初漸謂之變,變時新舊兩體俱有,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為化。”

7.生長;化育。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樂者,天地之和也……和,故百物皆化。”

鄭玄註:“化,猶生也。”
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人副天數》:“天德施,地德化,人德義。”

宋秦觀《論變化》:“變者,自有入於無者也;化者,自無入於有者也……是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。”

8.指化生之物。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鼓之以雷霆,奮之以風雨,動之以四時,煖之以日月,而百化興焉。”

9.指胎兒。

《呂氏春秋·過理》:“剖孕婦而觀其化。”

高誘註:“化,育也。視其胞裏。”

陳奇猷校釋:“‘裏’亦咍部字,故‘裏’以同音假為‘胎’也。”

清黃生《義府·化》:“《呂氏春秋》雲:‘紂剖孕婦,欲觀其化。’‘化’字甚新,蓋指腹中未成形之胚胎也。”

10.造化;自然的變化或規律。
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“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似順》:“有知順之為倒、倒之為順者,則可與言化矣。”

高誘註:“化,道也。”

陳奇猷校釋:“化者,日後必至之勢。”

晉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聊乘化以歸盡,樂夫天命復奚疑?”唐權德輿《從事淮南府過亡友楊校書舊廳感念愀然》詩:“故人隨化往,倏忽今六霜。”

清王夫之《讀四書大全說·孟子·萬章下篇》:“化自有可知者,有不可知者。如春之必溫,秋之必涼,木之必落,草之必榮,化之可知者也。”

11.死。
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,於人心獨無恔乎?”朱熹註:“化者,死者也。”

晉陶潛《自祭文》:“餘今斯化,可以無恨。”

宋範仲淹《與韓魏公書》之一:“忽索灌漱訖,憑案而化,眾人無不悲泣。”

元李直夫《虎頭牌》第一摺:“我自小化了雙親,忒孤貧,謝叔叔嬸子把我來似親兒般訓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李象先》:“前世為某寺執爨僧,無疾而化。”

12.消化。指食物在人和動物體內轉變為可以被機體吸收的養料的過程。

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“病反腹滿,腸鳴溏泄,食不化,渴而妄冒,神門絕者不治。”

《花城》1981年第6期:“我是屬雞的,胃裏能化石頭子兒!”

13.消化。比喻理解、吸收所學的知識。

明方孝孺《送周景琰入試序》:“學莫善於自得,自得而後能化。”如:食古不化。

14.融合;融化。

《管子·形勢》:“道往者,其人莫來;道來者,其人莫往。道之所設,身之化也。”

尹知章註:“道者,均彼我,忘是非,故無來往之體。然道之所設,身必與之化也。”

《西遊記》第二四回:“這果子遇金而落,遇木而枕,遇水而化,遇火而焦,遇土而入。”

周恩來《論統一戰線》:“他們那時叫‘溶共政策’,好象要拿水把我們化了。”

15.熔化;銷鎔。

宋曾鞏《張府君神道碑》:“有馮異,以化黃金幹太後,得奉職監鄂州稅。”

趙樹理《登記》一:“相傳鑄那一種錢的時候,把一個金羅漢像化在銅裏邊,因此一個錢有三成金。”

16.消除,去除。

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民食果蓏蚌蛤,腥臊惡臭而傷害脾胃……有聖人作,鑽燧取火以化腥臊。”

17.消散;消失。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嘉遯》:“名與朝露皆晞,體與蜉蝣並化。”

宋洪邁《容齋三筆·向巨原詩》:“身從泛梗流,事與浮雲化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斫蟒》:“視兄,則鼻耳俱化……鼻耳處惟孔存焉。”

18.焚燒。

宋趙叔向《肯綮錄·火骨成灰》:“化訖,收其骨殖皆成灰,不可拾。”

《西遊記》第十三回:“化了眾神紙馬,燒了薦亡文疏。”
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入道》:“奠酒化財,送神歸天。”

19.勸化。謂僧道勸人出家。

《翻譯名義集·寺塔壇幢》:“周穆王時,文殊、目連來化,穆王從之。”

元楊景賢《劉行首》第三摺:“今日馬祖師度他不肯回頭,乃是小聖之罪,須夢化此人成道。”

20.成仙。參見“化去”、“化昇”。

21.募化。

元關漢卿《望江亭》第一摺:“今朝無甚事,施主人家化些道糧走一遭去。”

《西遊記》第二十回:“我老豬也有些餓了,且到人家化些齋吃,有力氣,好挑行李。”

老舍《茶館》第三幕:“他還有我這個朋友,給他化了一口四塊板的棺材。”

22.指道教的廟宇,即宮觀。

《太平廣記》卷六十引《女仙傳·孫夫人》:“永嘉元年乙酉到蜀,居陽平化,煉金液還丹。”

宋彭乘《修玉局觀記》:“益州玉局化者,二十四化之一也。”

清李調元《卍齋瑣錄》卷四:“奉道之室曰化,蜀有文昌二十四化,又有主簿化,亦猶今宮觀也。”

23.方言。無禮;無賴。

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·(長沙)方言續考》:“桓六年《公羊傳》雲:‘曷為慢之,化我也。’何休註雲:‘齊人謂行過無禮謂之化。’今長沙斥人為無賴之行者曰‘化’,詈人為‘化哥’,或雲‘化生子’。”

24.化學的簡稱。如:數理化。

25.後綴,加在名詞或形容詞後面構成動詞,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。

清黃遠庸《懺悔錄》:“又余曾隨某公赴安東。

安東者,號稱吾國土地,而完全日化者也。”如:綠化祖國;凈化廢水。

26.姓。

明代有化暉。

II

huā

ㄏㄨㄚ

1.用掉;消耗。
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三回:“這土老兒化了幾塊洋錢,就住了一夜。”
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弄堂生意古今談》:“居民似乎也真會化零錢,吃零食,時時給他們一點生意。”
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五:“從梅村鎮到下甸鄉足足有十裏地,來回二十裏,工夫都化在路上,還種啥地呢?”

2.見“化子”。

3.見“化化”。

III

huò

ㄏㄨㄛˋ

〔《字彙》呼臥切〕

“貨”的古字。

《管子·侈靡》:“民服信,諸侯服化。”

郭沫若等集校:“化,同貨。”

郭沫若《中國史稿》第三編第一章第二節:“齊國的(刀幣)多有鑄文,或叫‘齊之法化’,或叫‘即墨法化’。‘化’就是‘貨’字。‘法貨’大約就是國家法定貨幣的意思。”參見“化居”。

IV

é

ㄜˊ

〔《字彙》吾禾切〕

“訛”的古字。

見“化言”。

阅读:2580

●化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