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不償失

ok8.org > 成語大全 > 得不償失

【成語】:得不償失

【拼音】:dé bù cháng shī

【解釋】:償:抵得上。所得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

【出處】:宋·蘇軾《和子由除日見寄》詩:“感時事變,所得不償失。”

【示例】:饒鴻生在精養軒雖化了幾十塊冤枉錢,在後樂園明白了一樁古典,不能說~了。 ★清·李寶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五十三回

【近義詞】:因小失大、貪小失大、得不償喪

【反義詞】:乞漿得酒、利市之倍、得失相當

【歇後語】:八五炮打蚊子;偷雞沒成丟把米
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得失失衡

【英文】: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

【日文】:損得(そんとく)つぐなわず,引き合わない

【法文】:les gains ne compensent pas les pertes

【德文】:der Gewinn kann den Verlust nicht decken

【俄文】:игрá не стóит свеч

【成語故事】:三國時期,東吳孫權占據江東六郡,他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,就召集群臣商議攻打夷州和瓊崖有關事宜大臣們均贊同出兵,隻有右都護陸遜不贊同,他認為當前應該休養生息增強實力。孫權沒采納他的意見出兵取勝,但整體得不償失

(得不償失,得不償失)

所得到的不足以補償所失去的。

宋陸遊《<方德亨詩集>序》:“得不償失,榮不蓋媿。”

《明史·傅姜包田等傳贊》:“給事中程紹言嘉靖中採礦,費帑金三萬餘,得礦銀二萬八千五百得不償失,因罷其役。”

毛澤東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》三:“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、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。”亦作“得不酬失”、“得不補失”、“得不償喪”。

後漢書·西羌傳論》:“軍書未奏其利害,而離叛之狀已言矣。故得不酬失,功不半勞。”

三國誌·吳誌·陸遜傳》:“權遂征夷州,得不補失。”

金王若虛《進士彭子升墓誌》:“晚登一第,則到官未滿而亡,僅予隨奪,得不償喪。”

阅读:1745

●得不償失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