葑田
1.湖澤中葑菱積聚處,年久腐化變為泥土,水涸成田,是謂“葑田”。
《宋史·河渠誌七》:“臨安西湖周回三十裏,源出於武林泉。
錢氏有國,始置撩湖兵士千人,專一開濬。至宋以來,稍廢不治,水涸草生,漸成葑田。”
《宋史·蘇軾傳》:“﹝軾﹞以餘力復完六井,又取葑田積湖中,南北徑三十裏,為長堤以通行者。”
宋梅堯臣《赴霅任君有詩相送仍懷舊賞因次其韻》:“雁落葑田闊,船過菱渚秋。”
2.將湖澤中葑泥移附木架上,浮於水面,成為可以移動的農田,叫葑田。也叫架田。
唐秦係《題鏡湖野老所居》詩:“樹喧巢鳥出,路細葑田移。”
宋陳敷《農書》卷上:“若深水藪澤,則有葑田,以木縛為田坵,浮繫水面,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。其木架田坵,隨水高下浮泛,自不渰溺。”
《周禮》所謂‘澤草所生,種之芒種’是也。參見“架田”。
阅读:136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