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
簡體讀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讀字筆畫:22畫。
(讀,讀)
I
dú
ㄉㄨˊ
〔《廣韻》徒谷切,入屋,定。〕
1.誦讀;閱讀;理解書文的意義。
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頌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,可乎?”楊伯峻註:“‘讀’字涵義,既有誦讀之義,亦可有抽繹之義,故譯文用‘研究’兩字。”
《史記·十二諸侯年表》:“太史公讀《春秋曆譜諜》,至周厲王,未嘗不廢書而歎也。”
唐韓愈《讀荀》:“始吾讀孟軻書,然後知孔子之道尊。”
巴金《家》三:“我們這學期讀完了《寶島》,下學期就要讀托爾斯泰的《復活》。”
夏丏尊葉聖陶《文心》十四:“下學期我想叫你們加做些讀的功夫,所以在這裏先自預備。”
2.玩味。如:讀畫;讀帖。
3.察看。
葉聖陶《秋》:“從他們的眼光裏可以讀到這樣的話。”
王西彥《古屋》第三部六:“從這位快樂主義者的神色上,我讀出一種隱秘的焦慮。”
冉丹《沙姆》五:“終於,我從她的臉龐上和眼睛裏讀出來了:‘愛!是愛的力量!對嗎?’”
4.講說,宣揚。
《詩·鄘風·墻有茨》:“中冓之言,不可讀也。”
高亨註:“讀,宣揚。”
5.稱呼,稱說。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今計物之數,不止於萬,而期曰萬物者,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李雲:‘讀猶語也。’”
6.解說。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雞鳴狗吠,是人之所知;雖有大知,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,又不能以意測其所將為。”
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:“若究其一鳴一吠天然之故,雖智者不能解說其自化之妙。”
7.字的讀音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練字》:“張敞以正讀傳業,揚雄以奇字纂訓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湛水》:“湛水出軹縣南原湛溪,俗謂之椹水也,是蓋聲形盡鄰,故字讀俱變。同於三豕之誤耳。”
8.文體名。屬題跋類,猶今之讀後感。
晉張華《博物誌》卷四:“賢者著述曰傳,曰記,曰章句,曰解,曰論,曰讀。”
II
dòu
ㄉㄡˋ
〔《集韻》大透切,去候,定。〕
語句中的停頓。古代誦讀文章,分句和讀,短的停頓叫讀,稍長的停頓叫句。後亦把“讀”寫成“逗”。
漢何休《〈春秋公羊註疏〉序》:“援引他經,失其句讀,以無為有,甚可閔笑也,不可勝記也。”
《宋史·選舉誌二》:“有司出題,強裂句讀,專務斷章,離絕旨意,破碎經文。”
朱光潛《詩論》第九章三:“中國詩文舊有句讀的分別。‘讀’讀如‘逗’,近於本篇所謂‘頓’,但與‘頓’微有不同。‘頓’完全是音的停頓,‘讀’則兼為義的停頓。”
阅读:186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