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體

簡體體字的筆畫:7畫;繁體體字筆畫:22畫。

(參見體)

I

bèn

ㄅㄣˋ

〔《廣韻》蒲本切,上混,並。〕

見“體夫”。

II

ㄊ〡ˇ

同“體”。

III

ㄊ〡

同“體”。

簡體體字的筆畫:7畫;繁體體字筆畫:22畫。

(體,體)

I

ㄊ〡ˇ

〔《廣韻》他禮切,上薺,透。〕

亦作“體”。

1.身體。
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心廣體胖。”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為肥甘不足於口與?輕煖不足於體與?”前蜀牛嶠《夢江南》詞:“銜泥燕,飛到畫堂前。占得杏梁安隱處,體輕唯有主人憐,堪羨好因緣。”

巴金《〈序跋集〉序》:“不久就有朋友寫信來勸我註意身體。”

2.指身體的一部分。

《國語·鄭語》:“和六律以聰耳,正七體以役心。”

韋昭註:“七體,七竅也。”
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,而馬係於前者,立其百體而謂之馬也。”

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記事一》:“龍,人臣得其一體,當至公相。”

3.肢體。特指手足。

《詩·鄘風·相鼠》:“相鼠有體,人而無禮。”

毛傳:“體,支體也。”

《禮記·喪大記》:“廢床,徹褻衣,加新衣,體一人。”

鄭玄註:“體,手足也。”

陳澔集說:“手足為四體,各一人持之,為其不能自屈伸也。”

前蜀韋莊《浣溪沙》詞:“欲上鞦韆四體慵,擬交人送又心忪。”

清趙翼《偶書所見》詩:“乃厭四體勤,專想飽且燠。”

4.指古代用於祭祀或宴饗的牛羊豬的軀體或其切塊。

《周禮·天官·內饔》:“辨體名肉物。”

鄭玄註:“體名,脊、脅、肩、臂、臑之屬。”

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:“載體進奏。”

鄭玄註:“體,謂牲與臘也。”

5.指草木的莖幹。

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采葑采菲,無以下體。”

毛傳:“下體,根莖也。”

漢王褒《九懷·思忠》:“悲皇丘兮積葛,眾體錯兮交紛。”

6.形體;物體。
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陰陽合德,而剛柔有體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若陰陽不合,則剛柔之體無從而生。以陰陽相合,乃生萬物,或剛或柔,各有其體。”

《墨子·經上》:“端,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。”

宋秦觀《聖人繼天測靈論》:“天者,道也,而神為無體之體。”如:液體;氣體;固體。有時偏指外觀、形式。

《孔子家語·六本》:“無體之禮,敬也。”

宋趙彥衛《雲麓漫鈔》卷九:“崑崙,山名,因以為塞,在今肅州酒泉縣西南。山有崑崙之體,故名之。”

7.謂生長成形。

《詩·大雅·行葦》:“方苞方體,維葉泥泥。”

鄭玄箋:“體,成形也。”

馬瑞辰通釋:“體當讀如‘無以下體’之體,謂成莖也。”
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體物而不可遺。”

鄭玄註:“體,猶生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言萬物生而有形體,故雲‘體物而不可遺’。”

8.形勢。
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眾寡不侔,攻守異體。”

9.指字體;字的形狀結構。

《文選·沈約〈齊故安陸昭王碑文〉》:“惟公……學遍書部,特善玄言,鞶帨之麗,篆籀之則,窮六義於懷抱,究八體於毫端。”

李善註:“《漢書》‘八體六技。’韋昭曰: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……八曰隸書。”
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雜藝》:“吾見二王真草多矣,家中嘗得十卷,方知陶隱居、阮交州、蕭祭酒諸書,莫不得羲之之體。”如:楷體;草體。

10.指體裁;詩文的風格。

三國魏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:“夫人善於自見,而文非一體,鮮能備善,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體性》:“若總其歸塗,則數窮八體,一曰典雅,二曰遠奧,三曰精約,四曰顯附,五曰繁縟,六曰壯麗,七曰新奇,八曰輕靡。”

宋蘇洵《史論上》:“由是知史與經皆憂小人而作,其義一也。其義一,其體二,故曰史焉,曰經焉。”

清黃遵憲《人境廬詩草·自序》:“嘗於胸中設一詩境:一曰復古人比興之體;一曰以單行之神,運排偶之體……一曰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。”

11.兆象;卦象。

《書·金縢》:“公曰:‘體,王其罔害。’”孔傳:“如此兆體,王其無害。”

《詩·衛風·氓》:“爾蔔爾筮,體無咎言。”

毛傳:“體,兆卦之體。”一說為虛詞。

俞越曰:“體字以一言為句,乃發語之辭,慶幸之意也。”見《群經平議·尚書三》。

12.整體;總體。
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父子一體也,夫妻一體也,昆弟一體也。”

晉陸機《文賦》:“混妍蚩而成體,累良質而為瑕。”

明王守仁《大學問》:“大人者,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。”

13.部分。

《墨子·經上》:“體,分於兼也。”

孫詒讓間詁:“蓋並眾體則為兼,分之則為體。”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子夏、子遊皆有聖人之一體。”

14.謂區分;分別開來。

《周禮·天官·序官》:“惟王建國,辨方正位,體國經野,設官分職。”

鄭玄註:“體,分也。”又為分解、支解。

《孔子家語·問禮》:“體其犬豕牛羊。”

王肅註:“體,解其牲體而薦之。”

15.事物的主要部分;主體。

《易·坤》:“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居體者,居中得正,是正位也。”

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以刑為體,以禮為翼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檄移》:“凡檄之大體,或述此休明,或敘彼苛虐,指天時,審人事,算強弱,角權勢。”

16.指內容。

《左傳·閔公元年》:“震為土,車從馬,足居之,兄長之,母覆之,眾歸之,六體不易,合而能固,安而能殺,公侯之卦也。”

杜預註:“初一爻變,有此六義,不可易也。”

《管子·五輔》:“義有七體。七體者何?曰:孝悌慈惠,以養親戚……和協輯睦,以備寇戎。凡此七者,義之體也。”

17.心田;心神。

《楚辭·天問》:“舜服厥弟,終然為害;何肆犬體,而厥身不危敗?”王逸註:“言象無道,肆其犬豕之心,燒廩,窴井,欲以殺舜,然終不能危敗舜身也。”

三國魏嵇康《釋私論》:“心無所矜,而情無所繫,體清神正,而是非允當。”

18.指心胸。

《文選·楊雄〈長楊賦〉》:“大哉體乎,允非小人之所能及也。”

呂向註:“體者,為國之體也。”

19.稟性;德性。

漢楊修《答臨淄侯箋》:“非夫體通性達,受之自然,其孰能至於此乎?”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品藻》:“不知者不負其才,知之者無取其體。”

劉孝標註:“言其有才而無德也。”

《文選·任昉〈王文憲集序〉》:“夷雅之體,無待韋弦。”

李善註:“體,性也……言王公平雅之性無待此韋弦以成也。”

宋蘇軾《宸南閣碑》:“巍巍仁皇,體合自然,神耀得道,非有師傳。”

20.承宗繼祖的系統;血統。
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正體於上。”

胡培翬正義:“雷氏次宗雲:父子一體也,而長嫡獨正,故曰體。”

《漢書·外戚傳上·孝宣許皇後》:“曾孫體近,下人,乃關內侯,可妻也。”

《北史·魏紀四·肅宗孝明帝》:“皇曾孫故臨洮王寶暉世子釗,體自高祖,天表卓異。”

21.體統;體制。

《左傳·定公十五年》:“夫禮,死生存亡之體也。”

洪亮吉詁:“《禮器》:‘禮也者,猶體也。’《廣雅》:‘禮,體也。’”

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﹝劉表﹞所為不軌,至乃郊祭天地,擬儀社稷。雖昏僭惡極,罪不容誅,至於國體,宜且諱之。”

《舊唐書·崔群傳》:“時魏博節度使田季安進絹五千匹,充助修開業寺。

群以為事實無名,體尤不可,請止其所進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武孝廉》:“婦禦下寬和有體。”

22.泛指言行舉措應遵守的規範道理。

唐趙璘《因話錄·商上》:“郭汾陽在汾州,嘗奏一州縣官,而敕不下。判官張曇言於同列:‘以令公勳德,而請一吏致阻,是宰相之不知體甚也。’”

23.指身份。

宋程大昌《演繁露續集·攝官奉使》:“本朝遣使而適外國,多越班攝官,加庶官、借從官之類,慮其體輕,而假借使重也。”

24.指政體;政事。

《後漢書·梁統傳》:“謹表其尤害於體者,傅奏於左。”

李賢註:“體,政體也。”

宋蘇軾《修廢宦舉逸民》:“司農卿不責以金穀之虛贏,尚書令不問以百官之殿最,此豈非王體之重歟?”

《元史·張珪傳》:“丞相拜住問珪曰:‘宰相之體何先?’珪曰:‘莫先於格君心,莫急於廣言路。’”

25.格局;規模。

金王若虛《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》:“雖宏麗未及,而體則具矣。”如:體大思精。

26.準則;法則。

《北史·薛辯傳》:“為國之體,在於任寄。”

宋葉適《上寧宗皇帝劄子(永泰三年一)》:“臣聞治國以和為體,處事以平為極。”

太平天國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:“禁之不成廣大之體,民亦未必凜導,不禁又為敗風之漸。”

27.體例。

南朝梁蕭統《〈文選〉序》:“凡次文之體,各以彙集。”

28.包含;容納。

漢禰衡《鸚鵡賦》:“體金精之妙質,含火德之明煇。”

《文選·沈約〈齊故安陸昭王碑文〉》:“公含辰象之秀德,體河嶽之上靈。”

呂向註:“河嶽之精靈,維聖而仁明,故體此而生也。”

唐陳子昂《為建安王與遼東書》:“都督體英偉之才,抱忠義之節。”參見“體仁”。

29.體現;摹狀。
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﹝陰陽合德,剛柔有體,﹞以體天地之撰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或以剛柔體象天地之數也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情采》:“故體情之製曰疏,逐文之篇愈甚。”

30.取法;效法。

《禮記·喪服四制》:“﹝禮之大體,﹞體天地,法四時,則陰陽,順人情。”

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:“帝者體太一,王者法陰陽。”

高誘註:“體,法也。”

宋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一:“德裕出數軸與之,三復乃體而為表。”

31.依據;根據。

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衣服緷絻,盡有法度,則君體法而立矣。”

尹知章註:“體,猶依也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明本》:“夫體道以匠物,寶物以長生者,黃老是也。”

32.承繼;沿襲。

晉陸機《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》:“體輝重光,承規景數。”

南朝陳徐陵《答諸求官人書》:“主上體成王之風,太傅弘周公之德。”

唐元稹《鎮圭賦》:“國家備物繼周,垂衣體舜。”

33.親近;貼近。

《逸周書·本典》:“古之聖王,樂體其政。”

晉袁宏《三國名臣序贊》:“君臣相體,若合符契。”

明歸有光《朱夫人鄭氏六十壽序》:“昔人稱外戚之家以女寵,由至微體至尊,窮富貴而不以功。”

梁斌《紅旗譜》十八:“忠大伯說:‘那好嘛,早就該打倒,這個比坐官掙錢還體人心。’”

34.親自。

宋蘇軾《奏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狀》:“臣尋體訪得顏章顏益係第一等豪戶顏巽之子。”參見“體行”。

35.切實。

唐封演《封氏聞見記·露布》:“近代諸露布,大抵皆張皇國威,廣談帝德,動逾數千字,其能體要不煩者,鮮矣。”參見“體要”。

36.施行;實行。

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好法而行,士也;篤誌而體,君子也。”
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故聖人以身體之。”

高誘註:“體,行。”

37.治理。

《逸周書·程典》:“助余體民,無小不敬。”

38.體會;體察。

《莊子·應帝王》:“體盡無窮,而遊無朕。”

成玄英疏:“體悟真源,故能以智境冥會,故曰皆無窮也。”

晉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憑高望之陽隈,體川陸之汙隆。”

唐吳兢《貞觀政要·君道》:“古者聖哲之主,皆亦近取諸身,故能遠體諸物。”

元無名氏《馮玉蘭》第四摺:“昨夜在江中體出馮玉蘭訴冤一事,使老夫一夜不眠。”

39.體念;體貼。
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。”

宋嶽飛《中省條畫合行事件劄子》:“糧斛猝急,難以擘畫,飛體國,不敢過有陳乞支給錢糧。”
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列朝·捐俸助工》:“閣臣亦議,令百官捐俸,上不許,蓋養廉為重,亦體群臣之一也。”

40.特指幾何學上具有長、寬、厚三度的形體。如:立方體;圓錐體。

41.特指聲母。

章炳麟《國故論衡》:“收聲稱勢,發聲稱體,遠起齊梁間矣。”

42.發聲,指一個字的開頭輔音。

43.語法範疇,表示動詞所指動作進行的情況。如:進行體;完成體。

44.通“禮”。

南朝宋鮑照《河清頌》:“體由學染,俗以教遷。”參見“體貌”。

II

ㄊ〡

亦作“體”。

見“體己”。

阅读:1332

●體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