諂諛
(諂諛,諂諛)
1.諂媚阿諛。
《左傳·昭公六年》:“晏子曰:‘不入。
燕有君矣,民不貳。吾君賄,左右諂諛,作大事不以信,未嘗可也。’”
《漢書·嚴安傳》:“秦不行是風,循其故俗,為知巧權利者進,篤厚忠正者退,法嚴令苛,諂諛者眾。”
宋蘇軾《論時政狀》:“夫諂諛之人,茍務合意,不憚欺罔者,類皆如此。”
清惲敬《答儷笙尚書書》:“敬以贈送序多諂諛之辭,恐獲罪門下,未敢率爾執筆。”
巴金《雪》第二章:“他的臉上帶著諂諛的笑容。他在局長的面前永遠是露著笑臉。”
2.指長於阿諛奉承的人。
《墨子·親士》:“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,近臣則喑,遠臣則吟,怨結於民心,諂諛在側,善議障塞,則國危矣。”
《後漢書·張綱傳》:“甘心好貨,縱恣無底,多樹諂諛,以害忠良。”
明郎瑛《七修類稿·國事八·石亨奸黨》:“數年以來,內外顯官,皆出其門,奔競成風,諂諛充位。”
阅读:95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