懍懍
(懍懍,懍懍)
1.危懼貌;戒慎貌。
《書·泰誓中》:“百姓懍懍,若崩厥角。”
孔傳:“言民畏紂之虐,危懼不安。”
晉陸機《文賦》:“心懍懍以懷霜,誌眇眇而臨雲。”
明方孝孺《答金景文書》:“僕獨學宜加懍懍,而以弗獲聞己過為懼。”
鄭振鐸《插圖本中國文學史》第十章二:“植當建安、黃初之間,境況至苦。
曹丕本來很猜忌他,到了丕一即位,便先剪除植的餘黨……他不得不懍懍小心,以求無過,以免危害。”
2.嚴正貌。剛烈貌。
《後漢書·陳蕃傳論》:“及遭際會,協策竇武,自謂萬世一遇也。懍懍乎伊望之業矣!”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品藻》:“廉頗、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,懍懍恒如有生氣。”
宋陳亮《謫仙歌》:“豈特文章為足法,懍懍氣節安可移!”魯迅《集外集·斯巴達之魂》:“斯巴達將士殊死戰……迨浦累皆之役,大仇斯復,迄今讀史,猶懍懍有生氣也。”
3.寒冷貌。
隋虞世基《出塞》詩之二:“懍懍邊風急,蕭蕭征馬煩。”
清陳恭尹《下祝融峰向白門寺道中作》詩:“遲遲聞遠鐘,懍懍日將暮。”
阅读:137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