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蹟
(形蹟,形跡)
亦作“形跡”。
1.蹤跡。
晉陶潛《答龐參軍》詩:“情通萬裏外,形跡滯江山。”
唐李幼卿《遊爛柯山》詩之四:“作禮未及終,忘循舊形跡。”
2.指遺跡。
《平山冷燕》第七回:“一路上,逢山看山,遇水覽水,凡過古人形跡所在,無不憑弔留題。”
3.痕跡,跡象。
《宋書·桂陽王休範傳》:“朝廷知其有異誌,密相防禦,雖未表形跡,而釁難已成。”
宋司馬光《論橫山疏》:“然形跡已露,諒祚必叛無疑也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七:“既有了這些形跡,事不難查,且自寬心!”周而復《白求恩大夫》三:“從他身上看不出一點主任的形跡來,簡直是一個勤快誠實的招呼員。”
4.嫌疑。
《北齊書·王松年傳》:“諸舊臣避形跡,無敢盡哀。”
《清史稿·世宗紀》:“畿甸之內,旗民雜處,旗人暴橫,頗苦小民。爾當整飭,不必避忌旗漢形跡,畏懼王公勳戚,皆密奏以聞。”
5.指見外、見疑。
宋張齊賢《洛陽搢紳舊聞記·白萬州遇劍客》:“客語黃鬚曰:‘白公,誌士也,處士幸勿形跡。’”
6.禮法;規矩。
唐張鷟《遊仙窟》:“親則不謝,謝則不親。幸願張郎,莫為形跡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局詐》:“我輩通家,原不以形跡相限。明日,請攜琴去,當使隔簾為君奏之。”
胡適《寄吳又陵先生書》:“年來所以不曾通一信寄一字者,正因為我們本是神交,不必拘泥形跡。”
7.拘禮;客套。
南唐劉崇遠《金華子雜編》卷上:“此風聲婦人。員外如要,但言之,何用形跡。”
宋司馬光《與範堯夫經略龍圖第二書》:“荷堯夫知待,固非一日。望深賜教,督以所不及,聞其短拙,隨時示諭,勿復形跡。”
8.形式。
孽海花《第十八回》:“我國現在事事要仿效西法,徒然用心那些機器事業的形跡,是不中用的。”
9.指身世。
《老殘遊記》第八回:“不知申子平能否察透這女子形蹟,且聽下回分解。”
10.猶顯示。
宋俞文豹《吹劍錄》:“以己長而形跡人短,以己清而形跡人汙,皆取憎取禍之道。”
阅读:112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