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
音字的筆畫:9畫;
yīn
〡ㄣ
〔《廣韻》於金切,平侵,影。〕
1.聲音。
《詩·邶風·燕燕》:“燕燕於飛,下上其音。”
《淮南子·墬形訓》:“清水音小,濁水音大。”
高誘註:“音,聲也。”
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二摺:“不聞黃犬音,難傳紅葉詩。”
郁達夫《遊白嶽齊雲之記》:“拾小石擊碑,鐺鐺作鐘磬之音。”
2.音樂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”
鄭玄註:“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雜比曰音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相刺》:“好音生於鄭衛,而人皆樂之於耳。”
唐無名氏《冥音錄》:“崔氏性酷嗜音,雖貧苦求活,常以弦歌自娛。”
3.音律。
《呂氏春秋·孟春紀》:“其音角,律中太蔟。”
《史記·律書》:“武王伐紂,吹律聽聲,推孟春以至於季冬,殺氣相並,而音尚宮。”
清王夫之《詩廣傳·齊風》:“而哀樂異音,衰王異氣,安危異效。”
4.口音,話音。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音辭》:“南方水土和柔,其音清舉而切詣。”
唐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詩之一: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難改鬢毛衰。”
宋蘇軾《祭石幼安文》:“聞人蜀音,回首粲然。”
章炳麟《訄書·方言》:“湖南之沅州,亦與貴州同音。”
5.字音,讀音。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音辭》:“璵璠,魯之寶玉,當音‘餘煩’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八:“‘署’與‘樹’音不同,當時雖武人亦知之。”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·門外文談》:“現在最會造字的是中國化學家,許多原質和化合物的名目,很不容易認得,連音也難以讀出來了。”
6.指音節。如:註音;一字一音。
7.言語;文辭。
《詩·小雅·白駒》:“毋金玉爾音,而有遐心。”
《文選·陸機〈文賦〉》:“塊孤立而特峙,非常音之所緯。”
呂向註:“言非平常之言所能經緯。”
唐白居易《後序》:“拙音狂句,亦已多矣。”
魯迅《墳·摩羅詩力說》:“復以妙音,喻一切末覺,使知人類曼衍之大故,暨人生價值之所存。”
8.音訊;信息。
《詩·鄭風·子矜》:“縱我不往,子寧不嗣音。”
漢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雁南征兮欲寄邊聲,雁北歸兮為得漢音。”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辭院》:“雙親在,雙親在,信音未準。”
蘇曼殊《與劉三書》:“前去信一封,相片三幅,何以久無覆音也。”
9.通“意”。意思;意義。
《管子·內業》:“不可呼以聲,而可迎以音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管子八》:“音即意字也。言不可呼之以聲,而但可迎之以意也。”
魯迅《墳·摩羅詩力說》:“其言有反抗之音。”
魯迅《墳·摩羅詩力說》:“以偉大壯麗之筆,宣獨立自繇之音。”
10.通“蔭”。
《左傳·文公十七年》:“鹿死不擇音。”
杜預註:“音,所茠蔭之處,古字聲同,皆相假借。”
阅读:171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