璞
璞字的筆畫:16畫;
pú
ㄆㄨˊ
〔《廣韻》匹角切,入覺,滂。〕
1.含玉的石頭;未雕琢的玉。
《韓非子·和氏》:“王乃使玉工理其璞而得寶焉。”
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鄭人謂玉未理者璞。”
唐韓愈《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途中見寄》詩:“遺我行旅詩,軒軒有風神,譬如黃金盤,照耀荊璞真。”
明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珠玉》:“凡璞藏玉,其外者曰玉皮,取為硯托之類,其值無幾。”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五十:“一個小玉戒指隻是個裝飾,而一塊帶著石根子的璞,會把人的頭打碎。”
2.指未經磨礪的劍坯。
《文選·王褒〈聖主得賢臣頌〉》:“巧冶鑄幹將之璞,清水淬其鋒,越砥斂其鍔。”
劉良註:“璞,劍未理者。”
3.質樸。
《孔子家語·王言解》:“民敦俗璞,男愨而女貞。”
王肅註:“璞,愨願貌。”
唐元結《處觀》:“吾厭世人飾言以由道,藏智以全璞。”
4.指乾鼠、死鼠。
《後漢書·應劭傳》:“非鄭人以乾鼠為璞。”
《西京雜記》卷六:“死鼠未屠者亦為璞。”參見“鼠璞”。
5.姓。
明代有璞俊。見《萬姓統譜》。
阅读:181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