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讎
(避讎,避讎)
亦作“避仇2”。亦作“避仇”。
1.回避與自己有仇隙的人。
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尚得推賢不失序,外不避仇,內不阿親,賢者予!”
《呂氏春秋·去私》:“外舉不避讎,內舉不避子,祁黃羊可謂公矣。”
《晉書·劉頌李重傳論》:“至於緣其私議,不平劉友,異夫憎而知善,舉不避讎者歟!”
2.躲避仇人,以免受害。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梁殺人,與籍避仇於吳中。”
《後漢書·馬武傳》:“少時避讎,客居江夏。”
唐韓愈《東都遇春》詩:“深居疑避仇,默臥如當瞑。”
明馮夢龍《女丈夫·洪客祈雨》:“聞他避讎西京,不免往彼相訪。”
清龔煒《巢林筆談·摘菜者》:“或雲幾日前,曾有使來,蓋一官人也,避仇至此,仇死故去,不知其姓名。”
阅读:113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