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記

簡體記字的筆畫:5畫;繁體記字筆畫:10畫。

(記,記)

ㄐ〡ˋ

〔《廣韻》居吏切,去誌,見。〕

1.不忘,把印象保持在腦中。

《書·益稷》:“撻以記之。”

孔傳:“笞撻不是者,使記識其過。”

宋鄭思肖《夏駕湖晚步懷古》詩:“空嗟落日猶如夢,不記東風幾換年。”

孫犁《淡定集·同口舊事》:“他的這一勸告,我一直記在心中,受到益處。”

2.記錄;載錄。

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瞽史記曰:‘嗣續其祖,如穀之滋,必有晉國。’”

《漢書·遊俠傳·原涉》:“削牘為疏,具記衣被棺木,下至飯含之物,分付諸客。”

晉杜預《〈春秋經傳集解〉序》:“故史之所記,必表年以首事,年有四時,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。”

魯迅《墳·人之歷史》:“且所著書中,復各各記其特點,使一披而瞭然。”

3.公牘;劄子。
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外傳記吳王占夢》:“王孫駱移記曰:‘今日壬午,左校司馬王孫駱,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聖:吳王晝臥覺寤,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。記到,車馳詣姑胥之臺。’”

《漢書·張敞傳》:“以臣有章劾當免,受記考事。”

顏師古註:“記,書也。若今之州縣為符教也。”

《晉書·虞預傳》:“太守庾琛命為主簿,預上記陳時政所失。”

宋蘇舜欽《答範資政書》:“道遠且阻,不得上記,以候起居。”

4.指典籍;著作。

《莊子·天地》:“記曰:‘通於一而萬事畢,無心得而鬼神服。’”陸德明釋文:“記曰,書名也。雲老子所作。”

《文選·鮑照〈升天行〉》:“五圖發金記,九籥隱丹經。”

李善註:“《抱樸子》曰:‘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,莫尚於三皇文、五嶽真形圖也。’”唐韓愈《處州孔子廟碑》:“鄴侯尚文,其於古記,無不貫達。”

5.文體名。以敘事為主,兼及議論抒情和山川景觀的描寫。

晉陶潛有《桃花源記》。

明吳訥《文章辯體序題·記》:“《金石例》雲:記者,記事之文也。

西山曰:記以善敘事為主。

《禹貢》、《顧命》乃記之祖,後人作記,未免雜以議論。”

冰心《晚晴集·從“五四”到“四五”》:“不管他寫的是‘銘’,是‘傳’,是‘記’,是‘書’,是‘文’,是‘言’,都可以歸入散文一類。”

6.記述或解釋典章制度的文字。如《周禮·考工記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大戴禮記》。

《漢書·儒林傳·孟卿》:“倉說《禮》數萬言,號曰《後氏曲臺記》。”

7.印章;鈐記。

宋周煇《清波別誌》卷上:“熙寧間,詔鑄諸路走馬承受朱記,給之,拘收元給奉使印。”

明張居正《召辭紀事》:“又特降手諭,賜路費銀兩、表裏及銀記一顆。”

8.表記;標誌。

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封禪文〉》:“若然辭之,是泰山靡記,而梁父罔幾也。”

李善註引《漢書音義》:“泰山之上,無所表記,梁父壇場,無所庶幾。”
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沁水》:“以宣尼大聖,非碑頌所稱,宜立記焉。”

《京本通俗小說·馮玉梅團圓》:“馮公又問道:‘足下與先孺人相約時,有何為記?’”魯迅《〈且介亭雜文〉附記》:“改動兩處,我都註在本文之下,刪掉的五處,則仍以黑點為記。”

9.皮膚上生來就有的深色的斑。

《警世通言·皂角林大王假形》:“脫下衣裳,果然有一搭紅記。”

冰心《我的童年》:“可是老姨太總不讓我光著膀子,說我背上的那塊藍‘記’是我的前生父母給塗上的,讓他們看見了就來討人了。”

10.動量詞。打一下叫打一記。

《何典》第五回:“牽鑽鬼誠恐老子要怪他,便把那叫化子夾背一記。”

茅盾《無題》三:“說著,他握起拳頭在椅子邊上捶了一記,像對幾千萬人宣誓。”

11.佛教語。佛對弟子和發願心修行的人,預言其將來成果作佛的事叫“記”。以之授與其人叫“授記”,受者謹領叫“受記”。

《佛說維摩詰經·菩薩品》:“由是論之,不從無生得最正覺,然則何用記?”唐李邕《嵩嶽寺碑》:“莫不佛前受記,法中出家,湛然觀心,了然見性。”

王闓運《衡州西禪寺碑》:“猥以凡夫,承於至請,樂總持之有記,愧聲聞之無根。”

12.通“其”。語助詞。

《詩·王風·揚之水》“彼其之子”漢鄭玄箋:“彼其是子……‘其’或作‘記’,或作‘己’,讀聲相似”。

陳奐傳疏:“《毛詩》作‘其’,蓋記、己本三家《詩》。”

王先謙集疏:“案:《韓詩外傳》引《詩》作‘彼己之子’。‘其’者,語助”。

13.通“計”。參見“記會”。

阅读:1826

●記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