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
簡體義字的筆畫:3畫;繁體義字筆畫:13畫。
(義,義)
I
yì
〡ˋ
〔《廣韻》宜寄切,去寘,疑。〕
亦作“羛”。亦作“羛”。
1.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範。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”
《韓非子·忠孝》:“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。”
2.指按照正義或道德規範的要求。
《漢書·田叔傳》:“魯以百金祠,少子仁不受,曰:‘義不傷先人名。’”
《明史·於謙傳》:“國家多事,臣子義不得顧私恩。”
3.認為合乎正義或道德規範而加以稱許。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於是襄子大義之。”
宋葉適《中奉大夫林公墓誌銘》:“諸番義公之為。”
4.理應。
《易·需》:“彖曰:需,須也,險在前也,剛健而不陷,其義不困窮矣。”
高亨《周易大傳今註·需》“附考”:“《易傳》常以義為宜。義、宜古通用。
《旅·象傳》曰:‘以旅在上,其義焚也。’《釋文》:‘一本作宜其焚也。’此本書義、宜通用之證。”
5.適應,順應。
《墨子·節葬下》:“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。”
6.名分。
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,民亂而不治,是以聖人列貴賤,制爵秩,立名號,以別君臣上下之義也。”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此臣主之分定,上下之義明,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,以徇其君矣。”
7.善良。亦指善良的行為。
《書·臯陶謨》:“彊而義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上》:“義,善也。謂性發彊而又良善也。”
康有為《大同書》丙部:“立法者將導人以上達,則人爭向上而為義;將抑人以下達,則人爭向下流而為惡。”
8.意義;道理。
《詩大序》:“故《詩》有六義焉:一曰風,二曰賦,三曰比,四曰興,五曰雅,六曰頌。”
《穀梁傳·昭公四年》:“《春秋》之義,用貴治賤,用賢治不肖,不以亂治亂也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程材》:“董仲舒表《春秋》之義,稽合於律,無乖異者。”
9.引申為用意。
宋曾鞏《本朝政要策·文館》:“悉擇當世聰明魁壘之士,其義非獨使之尋文字,窺筆墨也。”
10.恩義;情誼。
唐元稹《鶯鶯傳》:“及薦寢席,義盛情深。”
11.指保持恩義、情誼。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羅剎海市》:“此後妾為君貞,君為妾義,兩地同心,即伉儷也。”
12.謂用於施捨、救濟的;為公益而不取報酬的。如:義倉,義田;義演。
13.名義上的;假的。如:義父,義兒;義齒,義肢。
14.語首助詞,無義。
《書·大誥》:“義爾邦君越爾多士、尹氏、禦事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五:“義,助語詞。”
15.太平天國爵名之一。
太平天國洪秀全《改定天曆詔》:“朕詔……六部、義、主、佐將、內外各省眾官將兵知之。”
16.通“議”。
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。”
《韓非子·揚權》:“上不與義之,使獨為之。”
王先慎集解:“義,讀為議。”
漢荀悅《漢紀·高後紀》:“高帝與呂後定天下,劉氏所立九王,呂氏所立三王,皆大臣之義。”
《史記·呂太後本紀》及《漢書·高後紀》皆作“議”。
17.通“俄”。奸邪。
《書·立政》:“茲乃三宅無義民。”
《書·呂刑》:“鴟義姦宄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下》引王念孫曰:“《立政》曰:‘謀面用丕訓德,則乃宅人,茲乃三宅無義民。’義,與俄同,邪也。言夏先王謀勉用大順之德,然後居賢人於官而任之,則三宅皆無傾邪之民也。
《呂刑》曰:‘鴟義姦宄,奪攘矯虔。’義字亦是傾邪之意。”
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掩義隱賊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春秋左傳一》:“掩義與隱賊一律。掩猶隱也,義猶賊也……義也,賊也,皆不善之事,故掩蓋之,隱蔽之也。學者但知義為仁義之義,而不知古書義字有作姦邪解者。”參見“義民”。
18.通“峨”。參見“義然”。
19.姓。
漢有義縱。見《漢書》本傳。
II
yí
〡ˊ
〔《集韻》魚羈切,平支,疑。〕
“儀”的古字。
1.儀容;狀貌。
《逸周書·糴匡》:“服美義淫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周書》:“義,當讀為儀。
《周官·肆師》註曰:‘古書儀但為義。’是其證也。儀淫者,威儀盛也,故與服美並舉。”
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:“遣詣相國府,署行、義、年。”
顏師古註引蘇林曰;“行、狀、年紀也。”
2.儀制;法度。
《左傳·莊公二十三年》:“朝以正班爵之義,帥長幼之序。”
孔穎達疏:“朝以正班爵之等義也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春秋左傳上》引王念孫曰:“義,讀為儀。正義曰:‘朝以正班爵之等義。’等義,即等儀。
孔讀得之……舊本《北堂書鈔·禮儀部二》引此正作儀。”
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上一》:“今齊國五尺之童子,力皆過嬰,又能勝君,然而不敢亂者,畏禮義也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晏子外篇》:“此義字非仁義之義,乃禮儀之儀。
《周官·大司徒》:‘以儀辨等,則民不越。’鄭註曰:‘儀,謂君南面臣北面,父坐子伏之屬。’故曰:‘不敢亂者,長禮儀也。’古書仁義字本作誼,禮儀字本作義。”
阅读:146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